一面汉代的铜镜,出土于安徽省芜湖市。它令学者瞩目的是,铜镜的背面清晰地镌刻着一段铭文:“汉有善铜出丹阳,和已银锡青且明”。意思是丹阳这个地方出产好铜料,冶炼成铜镜后清楚明亮。
这段铭文类似于今天的广告词。在安徽境内,多次出土带有这样铭文的古代铜镜。看似简单的铭文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他们联想到学术界一个悬而未决,意义重大的课题。
铜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利用的金属。历史学家普遍认为:青铜器的使用与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出现、礼仪性建筑的兴建并列古代文明的四大标志。据统计,中国发现的青铜器数量,相当于世界出土青铜器数量的总和,以至于远古中国被誉为“青铜王国”。
然而,学者们却从中发现了一个重大疑问:在商周政治经济中心的中原大地,其铜矿资源十分匮乏。古代中原地区发达的青铜铸造业不可能凭空建立起来,那么,他们所需的铜原料来自何方呢?
安徽汉代“丹阳铜镜”的出现,就像是混沌不清的历史隧道中透出的一缕光,使学者们从中似乎看到了一丝线索。
丹阳铜,能否解开学术界这个重大的疑问呢?丹阳,究竟在哪里?
学者们查阅卷帙浩繁的典籍,发现《史记》里将金银铜分别称为黄金白金赤金,而赤金则专门注释为“丹阳铜”。可见其影响之广。
《前汉书》记载汉武帝设置丹阳郡,领十七县,辖境包括今天的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浙江天目山脉以西及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的地区。这是一片极广袤的地区。丹阳铜可能是出自这片地区。时隔两千年之后,今天人们还能否找到它具体的地点呢?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范围的第二次文物普查开始。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文物所的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当地大工山区进行野外考察。
大工山位于南陵县西郊,隶属九华山脉,纵横绵延五十多公里,主峰海拔五百五十八米。
每年秋季,大工山区漫山遍野盛开一种野花,颜色呈玫瑰紫,绚丽夺目,异香扑鼻,当地人称之为牙刷草。观察其花冠形状,的确很像牙刷。
熟悉植物学的人知道,这种形状独特的牙刷草学名叫“海州香薷”,不过,它更广为流传的名称是“铜草”。在那些含铜矿物质成分极高的地方,一般植物都无法生存,而海州香薷却能在这样的土壤中茂盛生长,从而成为一种铜矿的指示植物,哪里有铜矿哪里就有铜草。
沿着铜草的指引,考古工作者在人迹罕至的大工山深处,发现了一处在当地被称为“破头山”的地方。这里的地貌十分奇特。山腰以上光秃秃的,缺少植被,山坡表面堆满碎石,坡度超过六十度,陡峭难以攀登。
经过一个多小时山路,穿过一段危险的羊肠小道,终于登上海拔数百米的山顶。突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
山顶塌陷出数个大坑。深达四五十米,有的坑底积满雨水而深不见底。
坑壁巨大的石块裸露着,似乎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四周仍然清晰可见的裂缝提醒人们,这里仍然随时有塌陷的危险。
置身其间,人们不由得疑问丛生: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又是在何时形成的呢?
考古工作者仔细地勘察现场,希望从中找到线索。
在塌陷后的坑壁四周,有几个现象吸引着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它们看起来像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坑道,因为山顶塌陷而暴露了出来。坑道并不是很宽,看样子只能容纳一两人匍匐进出。不像是现代人用机械开凿出的。那么,是什么人曾经在破头山这样坚硬的岩石区挖掘坑道呢?
在破头山周围,考古工作者还陆续发现多处古人生活及烧烤的痕迹。
联想到大工山区随处可见生长茂盛的铜草,考古工作者推测,本地区富含铜矿。破头山,很可能是汉代遗留下来的一处开采铜矿遗址。
由于古代采矿都是浅层开采和露天开采,在大工山内部形成采空区,经过上千年的水土流失而形成塌陷。
这天,大工山下一个叫塌里牧村的村民们正在举行仪式庆祝祖谱修缮成功。
厚厚的几十本祖谱揭示出牧姓家族年代的久远。据说,他们的祖先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将军。按《百家姓》姓氏溯源,“牧”姓早在春秋已有之。”始姓“牧”者,牧官也,指从事畜牧业的人。这些牧姓人应该源于北方。
与祖谱记载相互印证的是:今天的牧姓村落完全是围绕着大工山周边分布。千百年来,牧姓人始终留传着一项技艺,但又不愿对外过多提起,那就是采矿。开采铜矿,至今仍是牧家村男人们主要的谋生手段。
源于北方的牧姓,怎么迁徙到遥远的南方山区来呢?他们与破头山上那些古代采矿坑道有什么联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