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力牧帮助黄帝治理天下,立了大功,被派到这里管辖采矿业。也有人考证说,牧姓人是汉唐时期迁移至此,吸引他们的是山里丰富的矿产资源。
另一个让人关注的疑问:塌里牧村,为什么叫这么一个听起来很有些奇怪的名字呢?
一种解释是:大工山里经常塌方,久而久之,聚居于此的牧姓村落便被称为塌里牧村。
大工山,似乎充满神秘。它是否透露着历史上某种重要信息呢?
从破头山引发的围绕整个大工山的文物考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展开。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考古工作者接连有了重大发现。原本默默无闻的大工山,一时间吸引来考古界热切关注的目光。
在大工山区,分布着数十处这样的古矿井,它们有的隐藏在崖间沟底,有的遮敝在荆棘草丛,黑幽幽的洞口显得深不可测。
一些洞穴在当地流传着可怕的传说。即便是当地人也很少有人敢进洞去探险。为了一探古矿井的真实情景,我们冒险进入了其中的一个洞穴。
这个古矿井位于山腰,洞口狭小,进洞便是一段非常陡的下坡路。起初,洞内空间很大,似乎整个山都被挖空了。探照灯只能照亮脚下的一小块路面。下到洞底后,路开始越走越窄,深入一百米后发现窄到难以进入。
在古矿井内,考古工作者采集到一些古人的采矿和生活工具,有木柄和木轴,似乎是用于排除矿洞积水的水车上的;还有矿工穿的木屐,只剩下快磨平的底板;石球和平衡石的出现表明当时使用了类似杠杆设备以吊取矿石。发现较多的是青铜铲,它向人们揭示出,两千年前古人就是凭借极其简陋的工具,冒着生命危险开山凿岩采矿的。
在塌里牧村北面有一座小山,当地人习惯称之为窑山。经过考古人员的勘察,这是一处规模巨大的古铜矿冶炼遗址。当时矿工们在山上采矿,山下冶铜。每冶炼完一窑炉后,便需要将窑炉推倒打破,然后在原址上重建,天长日久,堆积成窑山。
窑山经过多次挖掘,发现了十九处焙烧窑遗迹。保存较好的主要是窑基。窑基一般呈平面圆形,剖面呈锅底状,俗称“窑窝子”。窑窝下面有一道用石块砌筑的通道,是用来通风助燃,俗称“进风沟”。
在古窑炉遗迹断层内,还残存着不少煤块。
这个现象引起考古人员特别的关注。
塔里木是一个采矿和炼铜相结合的一个大型冶铜场。
它的特点是用煤做冶炼燃料。这煤做燃料,它不但提高了炼炉炉温,同时也扩大了炼炉的容积,从而提高了炼铜的产量,促进了炼铜生产力的提高。
我国利用煤作燃料的历史悠久,目前已知最早用煤的文字记载是《汉书?地理志》:“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这里所说的可以燃烧的石头就是煤。学术界一般认为:早在汉代人们就已发现其使用价值,但仍未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塌里牧的发现却表明,这里很可能是中国最早使用煤做燃料的地点之一,尤其是将煤投入炼铜炉成为工业燃料,国内恐怕以此为滥觞。
走进今日的塌里牧村,有一道极其独特的风景,那就是渣墙。当地村民垒墙筑篱笆使用的是随处可见的渣块。仔细辨别,它们不是石块,而都是古代炼过的铜矿渣。就是从大工山里开采的铜矿石,经过村北窑山的焙烧炉冶炼之后,留下的废弃物铜矿渣。据说,整个塌里牧村地下几乎都是矿渣。上世纪五十年代,地质队在这里打井钻探到地下八米深仍有炼渣堆积,可见当年塌里牧的铜产量何其巨大。
这就是塌里牧出土的铜矿渣。据测试,它的含铜量较低,接近现代炼铜废渣含量标准,说明炼铜利用率高,冶炼技术达到相当的水准。
《南陵县志·艺文志》记载,自从六朝到唐朝,南陵一直号称是采矿冶炼的地方,今天的安徽省南陵县当时属于丹阳郡的春谷、宣城县地,曾置全国唯一之铜官。
从目前发现大工山塌里牧采矿遗址规模来看,学者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里极可能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丹阳铜”的主产地之一。
当时西汉政府在丹阳设立了全国唯一的铜官,这就表明了当时丹阳是我们国家当时最大的铜的生产基地,而且它生产的铜,质量高,产量大。从丹阳这个地理范围来看,大体上现在就是处于了皖南沿江这一带,在这个范围内发现的这个古代的相当于汉代也包括汉代以前,发现有大量的这个古代铜矿遗址。那这一带主要还是以南陵和铜陵为主。这个地方是非常集中,所以说可以说给南陵大工山铜陵的凤凰山这一带的话,就是当时的还包括铜官山,这一带就是当年丹阳铜的一个重要产地。
塌里牧遗址反映出汉唐时期的采冶盛况,填补了我国同时期采矿业研究的一段空白。然而,它比我国商周“青铜时代”要晚了上千年,并不能直接印证北方青铜原料的来源。
考察丹阳铜的主产地,不能忽视它在历史上的延续性。专家进一步推测:在安徽大工山内,是否还有年代更早的古矿冶遗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