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青白瓷的发源地,陶瓷圈里的人马上会联想到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湖田窑,它是位于江西景德镇的著名古窑场。湖田窑生产的青白瓷名满天下,被认为水平最高。青白瓷当时俗称“影青”。釉层透明度高,光泽度强,多用刻花装饰。釉的质感远远超过普通青瓷,而接近于玉器,几乎达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又被称为“假玉器”。
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陶瓷史这样描述:
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
不过,这本书同时指出:青白瓷的早期烧制历史还不清楚。
湖田窑的早期遗址考古发掘结果表明:五代和北宋早期,湖田窑并不能烧造青白瓷,而是以烧造青瓷和白瓷为主。直到北宋中晚期,湖田窑才出现青白瓷并迅速兴盛起来。
如果繁昌窑早在五代便生产出青白瓷,那么它将比湖田窑提前了近一百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更有资格被视为青白瓷的发源地。
一时间,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桩似乎永难澄清的悬案:“青白瓷的起源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在繁昌的青山绿水间,学术界迫切希望能够发现更多的考古上的实物证据。
二00一年,繁昌窑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人们对它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
在繁昌县城南侧城关镇有一个叫柯家冲的地方,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敞开,为开阔的农田,不远处通往峨溪河。由于村民建房、生活、生产等历史原因,这里大部分已经发现的古窑址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窑炉残迹暴露于村民房前屋后,地表瓷器残片和破碎窑具、窑砖俯拾即是。
安徽省和繁昌县的文物工作者长期不懈地进行基础性的田野考察。他们几乎踏遍繁昌境内的山山水水。
以往的经验表明,繁昌窑集中于县境的西郊和南郊的丘陵地带。因此,这一带的群山一直是重点考察对象。
文物工作者在柯家冲的一处山沟处有所发现。
这条很不起眼的山沟提供了重要线索。顺着它继续往山上寻找,来到当地锥子岭与笠帽顶之间交界的地方。山上植被茂盛,需要雇请当地人披荆斩棘方能前进,依稀可以辨别出山坡上古窑痕迹及两侧隆起的废品堆积。
从现场情况来看,文物工作者分析判断,这里很可能埋藏着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窑址。
2002年九月至十一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繁昌柯家冲古窑址群进行了为期2个半月的发掘,首先对重点地段布下探方,进行试挖掘,以寻找地下遗迹的准确方位。
幸运的是,沿着第一个探方挖下去,考古队便有了巨大的收获。
柯家冲窑址文化层堆积较厚,保存较好,基本没有被后代扰动。根据经验,古代烧窑的残次品和匣钵废弃物往往是就近堆放。堆积点显露出来,意味着窑炉本体已经相距不远。考古队员兴奋地再延伸挖掘。
大致确定龙窑位置后,考古队员先顺窑炉延伸的东西方向布下两排五米乘五米的八个探方,其后发现龙窑向山顶和山脚两个方向延伸,为了完整揭露窑炉,又顺其延伸的方向布方12个。最深挖到地下4米,终于揭示出一座十分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宋代龙窑。
龙窑是我国南方最为流行的一种窑炉形式,依山势而建,形状像龙而得名。它具有温度高,产量大的特点。在此之前,保存完整的宋代龙窑很少发现。柯家冲宋代龙窑的发掘在许多方面填补了陶瓷考古研究的空白。
这个窑道揭露出来以后,我们经过测量,发现它有56米多,不到57米那么长,顺着山坡由下而上,利用这个山坡自然的山势而建,这主要是运用了空气流动的原理,这个在山下,窑门在山下,火塘在下面点火,然后这个利用空气里那种流动这个力学的原理使这个火顺着这个窑道往上抽,相当于一个靠在山坡上一个大烟囱。
柯家冲古龙窑的结构显示,它是由窑前操作室、火膛、窑室、窑门以及窑床五部分构成。
该窑的窑头保存得罕见地完整。操作间里尚有成摞的匣钵,有的匣钵内还有尚未取出的瓷碗。
火塘两侧窑墙保存高达1.4米,窑壁上有一层烧成琉璃状的窑汗。底部可以看见明显的黑色灰烬堆积。这是长期烧烤形成的硬结地面,摸上去仿佛如岩石。
罕见的斜坡状弧形窑门,门道上发现多枚铁钉,显示可能使用了门框木结构。
从龙窑的结构来看,柯家冲古龙窑已经非常成熟,已经具备现代龙窑的各项功能特征。
在发掘过程之中,人们发现大量匣钵和烧结的废品,在专家的眼里,它们透露出极其重要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到柯家冲古龙窑烧造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对这些废品的观察,我们得知繁昌窑在当时已经采取了一钵一器的这种装窑方式,这种装窑方式,使这个磁坯子在那个匣钵里面,等于说是在磁坯子放在蒸笼里面蒸熟的,在窑温达到1200度高温以上,使这个磁坯子得到均匀地磁化。这个避免了这个磁坯子直接被火烧,产生了火候不匀和这个颜色不匀的现象,在当时应该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烧窑技术。
在龙窑前部,还发现了房基,还有两个砖砌的深坑,它们有何用途呢?
坑边有泥沙,坑底沉淀有较细的瓷泥,专家判断它们是过滤池,是当年工匠们反复进行筛洗瓷土的地方。这个细节让研究者陷入深思。古代制瓷工匠当时反复淘洗的是一种什么原料,可以烧造成功青白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