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淘洗瓷土需要大量的水。就在山下附近有两个比较大的水塘,专家推测,它们就是当年制瓷取用的水源。
大约离柯家冲古窑址不过数百米的山南边,有一处地貌独特的山崖,当地叫翻车岭,主要由瓷石构成。这里应该就是当年最主要的制瓷原料开采场。
在中国南方如浙江、江西和安徽等地盛产各类瓷石,瓷石可以单独用作制瓷原料。这种只用瓷石一种原料制作瓷胎的技术,就是中国制瓷史上所谓的“一元配方”工艺。在中国瓷器诞生后的很长时间内,它是我国南方地区窑场唯一掌握的制瓷技术。
但是这种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最主要是瓷石原料中铝的含量相对较低,因而坯胎在高温烧成时,既容易产生大量的玻璃气泡,又容易变形,同时难以达到莹润的釉面。观察繁昌窑出土的青白瓷,却相当完美地避免了这些缺陷。专家据此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即繁昌窑可能采用了两种以上的原料配方,即著名的“二元配方”工艺。
这是我们在(房山)发现的两种制瓷燃料,其中这一种是我们在(房山)窑的现场,也就是它的作坊区发现的。那么经过我们的分析发现,这种制瓷原料,跟我们(房山)窑的瓷胎的化学组成,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它不能单独来制作瓷胎。那么我们又对(房山)地区进行了一个调查,发现房山区来存在另外一种,类似于高岭土的这种土制燃料。现在我们就希望把这两种原料,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加工,然后配方进行烧制的模拟实验,来证实房山窑是不是在当时就使用了两种制瓷原料,也就是二元配方工艺。
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在发掘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传统的制瓷工艺流程,对繁昌窑瓷胎及制瓷原料主要元素的化学组成作了一份详细的理化检测实验。
通过对繁昌窑瓷胎与制瓷原料元素组成的对比分析,研究者得出结论:繁昌窑瓷胎中铝的含量远高于制瓷原料中铝的含量,这种量上的较大差异单纯依靠对原料的粉碎、淘洗过滤等物理过程是不可能达到的,只有通过在制胎原料中加入其他富铝的粘土类物质才能实现。而繁昌地区确实存在类似高岭土的来源。
因此,可以肯定,以柯家冲古窑址为代表的繁昌窑采用了了当地原料加高岭土混合制胎的“二元配方”的工艺,成功烧制出高质量的青白瓷。一直以来,学术界一般认为首先发明“二元配方”工艺的是江西景德镇窑,时间在元代初中期,而繁昌窑兴盛于北宋。中国陶瓷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创新工艺“二元配方”诞生年代据此提前了300多年。
在柯家冲古窑址的发掘过程中,通过对窑床剖面分析,可以看见三道窑墙和四层窑底互相叠压,表明此窑道曾经被反复利用。最令考古工作者兴奋不已的是:龙窑最下一层堆积中发现了具有五代特征的瓷器标本。
在发掘繁昌窑之前,我们就听说过南京博物院著名的陶瓷专家张浦生先生有一个观点,认为南唐二陵出土的瓷盏可能是繁昌窑的产品,那么我们在发掘的过程之中,我们也观察了这一类的标本,我们也有这个认识,认为很可能南唐二岭出土的瓷盏就是我们繁昌窑烧造的。发掘过程结束之后,我们就专程到南京博物院去观察南唐二岭出土的这批标本,我们经过肉眼观察,觉得这二者确实是有非常相似。
这就是南唐二主李昪、李璟陵墓出土的瓷盏,盏面平滑而浅,口沿有轮廓。盏底较粗糙。综合造型和釉色特征,与繁昌窑出土的瓷盏如出一辙。
五代十国时期的繁昌县在南唐国境内。南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韩熙载夜宴图》生动地反映出那个时代贵族们生活的常态,人们听歌观舞,饮酒作乐。
在这幅画中,繁昌窑的研究者们偶然注意到,画中一共描摹了三十二件瓷器用品,而这些瓷器用品竟然与出土的繁昌窑青白瓷十分神似。
无论是荷花托盏、花口碟、还是葵花口温酒壶、执壶等等,无一不呈现出繁昌窑青白瓷的明显特征。
这个韩熙载当然是南唐国非常的重臣,非常有名的重臣,他家里使用的东西,应该说很多东西很有可能是皇帝赏赐的,至少非常好的。我们在画上看到他这个有那么多的瓷器,酒具、茶具什么东西,从那个造型来看,这应该是繁昌窑的。因为在那时候景德镇还没开始烧隐青瓷。
《韩熙载夜宴图》隐藏着的秘密,更加佐证了繁昌窑青白瓷的烧制年代应该是五代时期,也就是公元十世纪左右;也更加证明,繁昌窑生产青白瓷要领先于宋代才开始生产青白瓷的景德镇,从而,繁昌窑很可能是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
采访:包括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这个欧阳世彬先生,还有那个郑(乃章)教授他们很多都是非常著名的专家。最后他们看了繁昌窑的发掘,特别是看了繁昌窑的东西,他们也承认,繁昌窑的东西确实是比景德镇早,特别是因为这个湖田窑到现在发掘,它的那个年份就非常晚了。因为这个繁昌窑我们到现在已经可以确认了看到的是五代的北宋,还没有一下子没有到南宋。湖田窑的东西现在到目前为止发掘大量的还是元代的。或者早一点到南宋的。所以从这个来看,包括景德镇专家他们也认为这个繁昌窑确实比景德镇早,他们自己说是哥哥和弟弟的关系。那我们是哥哥。
长期以来,繁昌窑在国内并不十分知名。原因是它的烧瓷历史非常短,从五代兴起、短暂繁荣之后,到北宋南宋,距离繁昌不远而各方面条件更加优越的景德镇窑迅速崛起,同时期繁昌高质量的瓷土资源却逐渐枯竭,以致于最终消失于历史,隐藏在深山厚土之下。直至千年之后,人们才得以窥见它的真面目,怀念它创烧青白瓷和创造“二元配方”制瓷工艺的辉煌。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