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钟:在我们考古当中发现,这个墙壁呢很有特点。它先是把木桩比较均匀地立起来,然后在两边用树枝或者藤条,做成的类似于篱笆的东西摆在旁边,然后中间填泥。填完了以后,它感觉表面有点粗糙,不是很美观,然后再在上面抹一层泥,这种做法在我们考古学界称作木骨泥墙。
原来,这么厚的泥墙多年不塌不到是由于里面有许多木柱作为骨架支撑。这种建筑方法现在看起来让人并不陌生,如今到处可见的混凝土浇筑不就是这样做的吗,只不过今非昔比使用的原材料不同而已。
既然这么厚的泥强有木柱作为支撑,那么在前后墙壁上为什么还有许多柱子泥? 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
程晓钟:这个后面的墙壁和前面的墙壁上面各有八根附壁墙柱,这个墙柱,又比木骨泥墙里面的木头要粗大得多,它主要起附着墙壁的作用。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茅草这些压力是很大的,一般的这种草墙它是承受不了的,所以说它增加这个附墙柱来支撑这个重量。
据考古人员介绍,古代建筑墙体本身并不承担房顶的重量,它只起到间隔和保温的作用,房顶的重量由附壁柱和顶梁柱来承担。这种建筑方式具有墙倒屋不倒的特点。
这就是顶梁柱,在这座房子里面有两根。我们发现室内的所有柱上都裹有一层一层的泥土。这又是为什么呢?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现在我们发现的这些大型房屋里面的这个柱子都是用草包裹了,完了外面又涂上了一层白灰面,它既是装饰,同时又起到了防火的作用。
说起防火理念,早在7000多年前大地湾遗址中就有所体现。一期时,人们在没有完全掌握火的习性时,房子内是没有用火的地方。到了大地湾二期的时候,虽然房子里有了灶坑,但灶坑都在地面以下,是一个深坑。
赵建龙:深坑,这个通风调整差一些,火不是太旺,不然的话,它茅草棚低的话,它容易引起火灾,这就是说古代的防火意识还是很强,另外一个他用完火以后,他把火熄灭,把火种藏在里面,这个灶炕里面是基本上没有火的,所以说他不容易引起火灾,就是古代的人,都是先用这种办法来防火的。
从这种防火理念上看大地湾一、二期的时候,人们还处于一种被动式的防火阶段。到了这个“宫殿式”建筑时期,人们主动把容易着火的木柱用泥给裹了起来,有了积极主动防火的意识。这种木柱上裹着的厚厚泥土是否就我们今天的防涂料,它具不具备防火性能,这还有待于专家的检验。
程晓钟:这种土叫做红黏土,在当地广泛分布。我们当地人把这个称作为红胶泥,因为它的黏度很好,黏性很强,在我们考古当中发现,在901的那个附壁墙柱上它第一层就抹有这样的红黏土,因为它的黏结程度很好,强度很强。
从残留的泥柱来看,这个顶梁柱的直径大约有半米。这样粗的顶梁柱它的高度究竟有多高?也就是这座房子它能有多高呢?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建龙:附墙柱的倒塌下来的里皮,它的长度有3.3米,那么证明了墙的高度必定是在3.3米以上。那么就是说,中间的这个里柱肯定是很高的,因为他这样出水比较容易,不然,草上是会停水的,停水就会向室内漏,所以要解决这个出水问题,草棚式的建筑解决出水问题,必定是很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