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者即死”
清理填土后,一具石椁展现在眼前,石椁由17块青灰色岩石板拼成,通长2.63米、宽1.1米、高1.61米。石板厚0.14-0.18米,椁壁石板与椁底以榫卯相接,比较坚固。椁盖由四块石板依次顺放,盖的四边略宽出椁壁。这四块石板大部分都已断裂,其中南端的一块上面中部刻有“开者即死”四字。李静训墓的制作者,企图以此四字保墓永固。
去除石椁盖板和四壁后,便露出一具雕刻精致的石棺和放置在石棺盖上和四周的随葬器物。石棺的外观制作成一座面阔三间的殿堂式建筑,长1.92米、宽1.89米、通高1.22米。整个石棺仅用8块石板构成,石材都经反复打磨,表面十分平整,而且还进行了精雕细刻,是件高水平的石刻艺术品。
棺盖由一块整石雕刻成九脊殿堂式屋顶(亦称歇山顶)。山花甚小,垂脊甚长。正脊的中央置一火珠,正脊两端的东西两边有平直垂脊,南北两端又有角檐垂脊,屋瓦都是浮雕出的筒瓦,屋檐刻有莲花纹的圆瓦当。无独有偶的是在棺盖东坡正面的筒瓦上也刻有一行“开者即死”字样。它的字体,雕刻技法等均与椁盖上的刻字相同,应出同一人之手。
棺身四壁用六块石板构成,四角转角处是曲尺形整石。各石板之间的接缝处用铁细腰相扣,使之十分坚固。棺西壁刻出三间殿堂的正面,当心间的中央为关闭着的板门两扇,每扇上刻上门钉5路,每路5钉,但中央近门缝处的一枚门钉为铺首所替代,所以每扇门仅有24钉。门的两侧有门框柱,上有门额,下有门槛。框、额、槛上都刻有忍冬纹。在门框柱和屋柱之间各刻一侍女相对而立。侍女髡髻呈三叠状,是隋代妇女的典型式样,服饰也同样。门的东西两侧各刻有一扇直棂窗,直棂九根,窗框四周刻与框、额、槛相同的忍冬纹,窗槛下有槛墙,阴刻精美的龙凤纹。在窗框柱和屋柱之间的壁上刻有莲花、宝瓶、忍冬等纹样,使整个壁面装饰得更加富丽多彩。
棺身的南端朝向墓道,其形制与西壁正面大门相似。在门框柱与屋柱之间的墙面上,各刻男侍一人,头戴梁冠、宽袖长袍,拱手而立,一人身后有佩剑,另一人执笏板,似为一文一武。石棺的北壁和南壁相似,东壁与西壁类同,唯有不同处是这两面均未刻大门。棺底部以一块长2.18米、宽1.04米、厚0.16米的整石构成,打磨平整而未施纹饰。
在隋、唐两代的文献中都没有什么品阶的官员方可使用石葬具的规定,我们从隋至唐安史之乱以前所出土的使用石葬具的墓主情况分析,石椁、石棺仅用于一品以上的皇室成员和有特殊贡献(文献中常见所谓葬事特加优厚)的勋臣。李静训是皇太后的宠孙,死后享用石椁、石棺。作为一个年仅九岁的女童,当属于特加优厚。
四、罕见的艺术珍品
棺盖移开后,棺内露出一层厚10余厘米的淤土,淤土面上有一块丝麻织品,已经残朽。这是由于长年雨水渗棺内致使盖在尸体上的被子漂浮起的缘故。揭去丝麻织物和清除淤土后,棺内的人骨和随葬品都显露出来了。人骨虽部分被水冲乱,但头骨和四肢还保持原来的位置。尸体仰身平卧,双手抱在胸前,头部向南,面部向上。尸骨上面及四周布满各类随葬品,令人目不暇接。虽历经近1390年,但由于未被盗掘和扰乱,除易腐物外,其余均保存完好,这是十分难得的,它为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批断代典型器。同时也为研究各类器物的放置提供了确切依据。
李静训墓随葬器物既丰富且精美,这是已发掘的隋代其他墓葬所没有过的。我们稍占篇幅,罗列一下各类随葬品的名称与数量,看一看一个九岁女童死后占用了多少财富。
陶俑和明器共90件。这些器物都放置在棺上和棺椁之间的夹缝中,有武士俑2件,镇墓兽2件,文官俑24件,凤帽俑12件,女侍俑26件,执箕俑2件,陶马、牛、狗、猪、鸡、鸭俑共16件,陶屋、磨、碓、灶、井明器6件。
瓷器共17件。它们放置的位置除3件瓷罐在棺椁两端的空隙中外,其它均在棺内,它们是瓷壶3件、瓷罐7件、瓷盒4件和瓷瓶3件。
陶器6件。其中陶罐2件、陶碗2件、小瓶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