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是什么,“魄”又是什么? “思”和“想”有什么区别?“肥”与“胖”是一回事吗?
魂魄
“魂魄”是道家和中医的基本概念,人们常说的成语有“失魂落魄”、“神魂颠倒”、“惊心动魄”等等。
控制无形的能量、信息、思想、意识、情绪、情感、智慧的神,叫作魂;控制有形的身体,影响人的知觉、饥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诸多本能的神,叫作魄。粗浅地说,魂是脑和心的功能,魄是脊髓功能。我上大学时,在生理课上为青蛙做活体实验,现在想起来有些残忍。先用钢针从椎空捅进青蛙的脑袋,把大脑破坏了,这时候青蛙算已经死了,再把浸泡有浓硫酸的小纸片放到青蛙的肚子上,这时候已经死了的青蛙蹬动双腿,往下拨拉烧灼自己的纸片。这个场面现在想起来都很震撼。这就是典型的魂去魄在。
想了解魄的功能,观察一下人睡觉就可以了。这时候人仍有心跳、呼吸。伤魄或落魄的人,会打鼾、憋气,甚至会呼吸、心跳骤停,都是魄在工作。
想了解魂的功能,就要观察人的精神、情绪、情感、智慧以及晚上的梦境。道家细分三魂:胎光、爽灵、幽精。胎光就是生命之光,故称神明,是人最可宝贵的。所谓黯然神伤者,就是胎光晦暗,人就会出现抑郁,满眼灰色,了无生趣,甚至求死。三魂夜晚藏于肝,本当静养休息,但是如果各种原因搅扰神魂,就会出现魂不附体,出现难以入睡、早醒的症状,或魂魄飞扬,出现多梦浅睡的问题。
伤魂之最,莫过于情绪和情感刺激。《灵枢·本神》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养魄之法在于锻炼身体,养魂之法全在养心。
思想
“思”,繁体字写作,“心”的上面加“囟”。囟门是婴儿大脑发育完成最后闭合的地方,代表大脑。道家认为脑为先天“元神之府”,心为后天“识神之府”。所以“思”几乎涵盖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先天本能与后天意识的结合统一,是仅次于悟的层次。
“思”有时也用来代表本能、欲望。《素问·热论篇》:“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意思是说,发烧10天以后,寒气在足太阴脾经逐步衰减,腹部不像原来那么胀了,就有了食欲,想吃东西了。
另外,思是“七情”之一,与喜、怒、忧、悲、恐、惊并列,属于人之常情。激烈和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心包和心的功能,进而影响脏腑、气机的运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思伤脾”。《素问·举痛论篇》说“思则气结”。
“思”是不及物动词,“想”是及物动词。思是自思,也就是考虑自己的事。想是相思他顾,也就是考虑自身以外的事物。所以习惯上说我想你,不能说我思你;我自思,不能说我自想。《黄帝内经》上说的“高下不相慕”,就是有思无想的境界,不相干、不攀比,也就省去了很多麻烦。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到了一个理想的做人境界,那就是先天本能欲望和后天意识思想的完美统一结合:不仅顺应天地的变化,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且入世随俗,不愤世嫉俗,不标新立异,无论穿着打扮,还是行为举止,都随自己的心愿,也让别人看着舒服。外面没有加班加点、点灯熬夜的工作,内心没有什么想不通、整不明白的思想,过着平平淡淡、坦然从容的生活,能自得其乐,用不着求别人,形体身躯功能健全,不残不缺不痿不废,活个百八十年没有问题。
烦躁
“烦”是会意字,从页,从火。“页”是人头,比如颈项,繁体字的“头”、“烦”,都是用“页”作偏旁部首。头为诸阳之会,本身就热,加上火性炎上。“烦”的本义是发热、头疼。《说文》:“烦,热头痛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上火发烧,头疼脑热。
烦的外因,一是由于暑热邪气外袭头脑,二是处事繁杂纷乱,搅闹心神。有的人外界事务过多,突破了心理承受极限,导致心中焦躁不宁、厌倦,这是外繁导致内烦,是邪气实,应当适当减少应酬、工作。而有的人并没有做多少事情,但是心中总是焦躁不宁,这是心虚不能任物,是心气、心血虚。中医称之为“虚烦”。治疗应当静养,恢复心气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