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是手足乱动,不得宁静的意思。“躁,疾也。”(《说文》)“躁者不静。”(《管子·心术》)巽为躁卦,风火相扇,如同朱雀公鸡,急切好斗。
现在临床常见多动症的儿童,他们坐不住,小动作多,惹恼同学,咬铅笔,咬指甲,不能静心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东走西跑,忙忙碌碌。成人焦躁也为数不少,他们大多四处出击,整天忙得四脚朝天,但是对每件事情都无法保持持久的热情。坐下来抖动腿,躺下来辗转反侧。有的手脚心烧灼,不知道该放在什么地方。
和“烦”一样,“躁”本来是形容躯体症状,后来引申用于描写情绪、性格、精神。其本质大多也是由于内在心火、胃火,由于食品安全不能保证,摄入大量的含激素的动植物,再加上喂养不当,营养过盛,非常容易导致儿童心火、胃火亢盛。外部环境存在紧张激烈的竞争,无限的攀比和欲望膨胀,也使得人们内生心火,不能自持。
肥胖
现代人以为肥胖就是形容脂肪多的,但是在古代不是这样,“肥”恰恰是形容肌肉多的一个词。《说文》:“肥,多肉也。”
《内经》中的“肥”字是形容肌肉丰满,体形大,皮革充盈的人,不是指脂肪多。今天肥胖的意思,古人叫做脂肥或膏腴,类似的还有丰满、丰盈。腧穴中的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丰隆,善于化痰降脂,是减肥的要穴。
“胖”的本义是古代祭祀时贡献的半体牲畜,也就是半扇肉。“胖,半体肉也。”(《说文》)后来引申为宽大。《礼记·大学》载:“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肥的反义词是瘦或瘠,胖的反义词应该是干瘪。
胖还用来形容水肿、胀满。俗话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说的就是男人怕从脚上肿起来,女人怕从脸上开始浮肿。其实无论男女,出现水肿都是心肾功能衰竭的表现,只不过心脏病一般表现为下肢水肿,肾病表现为面目浮肿。更不用说肝硬化腹水,肿的是肚子,有的连肚脐也要顶出来。
肥胖的人都是体形丰盈硕大,但是内容不同。脂肪多的人古人称为膏人,纵腹垂腴,就是现在挺着啤酒肚子、嘟噜着脸蛋儿的人。肌肉多的人,古人称为肉人。这些人体形丰满,但是上下匀称,没有赘肉。还有一种体形不大,但是脂肪坚实,肌肉强悍,古人称为肥人,也叫做脂人。胖人可能是脂肪多或者肉多,也有可能是水肿的人、胀气的人。
消化
“消”发音同“小”,是削减、减小的意思,表示有形的物体体积的减少,也用于描述无形的物质、能量、时间的减少。“消”在《黄帝内经》中使用很广泛,比如形容脑髓、骨髓减少。“消”也形容人体消瘦。《灵枢·五变》:“热则消肌肤。”说的是肌肉和皮下脂肪减少。“消”也形容无形的能量的耗减。《素问·举痛论篇》:“悲则气消。”说的是过度沉浸于悲伤的情绪中,会导致人体能量耗减。
回到我们所说的消化的主题。《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灵枢·大惑论》:“谷消故善饥。”《灵枢·经脉》:“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说的都是胃对食物的消解功能。
总之,“消”表示的是量变,消到了极处,就是消失、消散、消亡、消灭。但是根据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的原理,这种量变导致了质变,“化”也就应运而生了。“化”的意思就是转化,质的变化,新的物质的化生。我们常说的“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庄周化蝶”就是这个意思。
就消化而言,大块的肉,成条的面,成颗粒的米,硬脆的蔬菜水果,经过我们的口腔咀嚼、胃的研磨,形成了乳糜,这就是消的过程。当食物经过胃的研磨、消解、搅拌以后,被送到了小肠。小肠又称赤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于此。手少阳分泌的胰液和足少阳分泌的胆汁注入到了十二指肠,手太阳小肠为酶的工作提供了足够合适的温度,使得化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食物经过酶的作用重新组合,变成人的组织的时候,这个过程就被称做“化”了。
有的病人食欲不振,吃不进东西,有的则是食入即吐,有的是吃什么拉什么,那就是不消了。消且不能,更谈不上化了,有人也称之为“完谷不化”。一般是阳明胃肠出了问题,以实寒、虚寒为多见。
还有的病人,吃不了多少,却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处在虚性亢奋状态,比如诸葛亮、雍正皇帝、李贺之类,他们属于能化不能消的人,只不过化的都是自身的精血,用来提前透支生命罢了,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消饮食的功能在阳明胃和大肠,化食的功能在少阳三焦和胆,化水的功能在太阳小肠和膀胱。六腑为阳,饮食属阴,阴阳和合,生机盎然。
(责任编辑: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