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阴对于人体非常重要。胃阴在《内经》中概称之曰“胃气”,实际上概括胃阴、胃阳两个方面互根的同一物质。盖胃阴是水谷精微和津液,而胃阳则是胃阴所生化的气,所谓阴即阳之本也。如胃阴不足,则五脏之阴精随之而虚,生命活力也因之而受影响。《素问•本神篇》指出:“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由此可知,胃阴的盛衰,直接关系及人身之健康与生命之存亡。所以前人认为“保得一分津液,留得一分生机”,确切论也。
在论治中,或独养胃阴以复后天生化之本,或泻阳热以防阴津之被动,或养阴液以济虚火之燃灼。叶氏曾说:“岂可以芪术升柴治之乎?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义即宗内经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总之,对胃阴虚证,应早期养胃,这既是培本之要着,又可杜其影响它脏之阴衰。若五脏无论何脏之阴虚而关于胃者,亦应先从胃治。盖阳明胃阴得充,胃气有权,则脏虚皆可复矣。所以胃之关系一身,实为至要。
故“兵法”揭示:以少药小试,症状复现或更甚,非为坏事,此为玄机也。
3、 当邪疾暴露无疑时,等待其猖狂或狡黠的就是“兵来将当,水来土淹”了,自当用药取味祛邪济虚。
这里将叶氏养胃阴之法归纳如下:
(1) 清养悦胃法 主要用于湿温、暑温等疾病后期, 胃阴胃气不复的病证。症状多见于胃口不开, 不饥少食, 音低气馁,口渴、口淡或口苦, 便不爽利, 脉或涩等。叶氏多采用甘平、芳香、微辛的药物相配, 薄味清养胃阴, 芳香悦胃醒脾。
(2)甘凉濡润法 主要用于燥证, 或木火升腾, 灼烁胃阴的病证。症见面色苍白, 舌红绛, 咽干, 烦渴思凉饮, 不寐,肌燥 热, 虚痞不食, 便秘燥结; 或寒热升火, 早暮为甚;或咽痒干咳, 气逆咯血; 或脘中觉热; 脉多数促或搏大。此症胃阴耗伤较甚而燥热不平, 当急投甘寒凉润的药物以救阴清热。
(3)甘缓益胃法 主要用于胃阴虚兼脾气不足的病证。临床多见于久病劳损、失血之后, 症见神倦食减, 形体日损, 音低气短, 便溏, 脉空大或弱, 兼参见其它胃阴虚的症状。治取甘、平、微温、微凉之品, 以扶中益胃生津。此法扶气而不温热, 益阴而不凉滞, 性道缓和, 故称甘缓。
(4)酸甘济阴法 用于肝阴虚耗, 肝用太过, 化热上扰, 胃阴因之受伤者。可见肋痛、恶心、干呕善噫, 或呕清涎, 微眩, 气塞胀闷, 甚则昏迷欲厥, 废食不便, 心烦热, 消渴,或喜食酸甘, 舌干唇红, 或舌光剥等。肝为刚脏, 宜柔宜和;胃为阳土, 宜凉宜润。酸能制肝敛阴生津, 甘能令津还, 故予酸甘济其阴。
总之,中医之隐晦深奥无语言表,我们何不从另外一种角度去窥寻她的规律?其实中医包含庞大复杂的哲学思维,既然能用兵法阐释,又何不可指导其他呢?叶天士等前辈的经验固然非常重要,但留给我们更重要的却是精妙的思维方式,今后在临床治疗上,无记乎具体方法,只在于以不变应万变的“兵法”,无敌能当,无邪不祛,无弱不扶。
(责任编辑: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