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居 >

1833座碉楼中的“四大代表”(4)

2010-06-08 09:56
来源:中华遗产 作者:张国雄
在庆临里池塘的两侧村口各有一个两层高的门闸,叫更楼。以前是白天开启,夜晚关闭,轮流当值的乡勇检查出入庆临里的行人。连接村闸、村后的,是密
在庆临里池塘的两侧村口各有一个两层高的门闸,叫更楼。以前是白天开启,夜晚关闭,轮流当值的乡勇检查出入庆临里的行人。连接村闸、村后的,是密实粗壮的蝴竹林,防台风,挡寒流,美化环境,寓意“竹报平安”,尖尖的竹刺更形成一道难以通行的屏障,而村前的河塘也隔绝了外人的进入。门闸、竹林、河塘,将村落包裹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带给全村安全感。
 
公共活动场所集中在庆临村前,宽大的晒场将池塘和民居隔开,供奉祭祀先祖的宗祠建在村左,社渡坛以及添丁加口、通达村民和先祖的灯寮则在村右。高大的榕树生根在社渡坛旁,树冠阔大,浓密的枝叶婆娑,一根根榕须悬垂水面,摇动的身影传递着家族根深叶茂的愿望和落叶归根的意识。这里也是村民荷锄午归、蔽荫休息或夏日傍晚纳凉的理想场所。平时,经常有三三两两的阿婆阿伯闲坐树下,聊着家长里短;还有无忧无虑的村童奔来跑去,嬉戏玩耍,或偎依在阿婆的怀中,聆听古老的歌谣和故事。传统的观念、意识、文化点点滴滴,就这样润物细无声。
 
1833座碉楼中的“四大代表”
40幢民居,是庆临里的主体建筑,呈棋盘式、高密度集中布置在村中央,成排成行,平面整齐划一。前后民居建筑之间空隙多为50厘米;纵向两列建筑之间为巷,称为里、火巷,是村内主要的交通道,道旁是排水沟。纵巷横巷,垂直交错,或用砖砌或铺条石。全村的住宅宅基面顺坡而下,前低后高,后面的房屋建筑可以比前一间高两三块砖,绝不能相反,这样全村屋顶的前低后高,表达的是“步步高升”之义。全村住宅的建筑式样也很统一,尤其是村首一排,按照规划设计,建成统一式样,它要表达家族团结一致、全村齐心协力的意愿。
 
每一户都是三间两廊,门开两侧,面向村巷,封闭性较强,但因户内天井小院起着空间组织作用,故具有外封闭而内开敞的明显特点。在门的处理方面,一般是在大门外再加一道通透的木栅门,当地称为“躺笼”。天气炎热时,大门敞开,关闭木栅门,通风又防盗。有的不置躺笼,而是加一道矮栅门,同样是为了通风和安全。
 
走进住宅,就进入了一个“人神共居”的精神活动空间。房门有香炉,左右两廊各供有一个门神和灶神;进入厅堂,南面天井墙上是“天官赐福”的天神神位,天神所对的北面墙角是“土能生金”的地神神位;地神的上面是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人神神位“伯公”,这里供奉着家族的历代祖先,以及观音菩萨、孔雀公主、善才龙女、太后元君、福德正神等各种神灵。泛神的精神空间,带给村民平衡宁静的心灵慰藉。
 
由于住宅密排,无室外院落,故鸡、鸭、猪、牛舍和各户厕所多集中建设在村旁,既节约用地,也有利于粪肥的集中管理,减少污染,保持卫生的居住环境。
 
在庆临村南侧,有一座占地70多亩的杨桃园,数十棵要两人才能环抱的杨桃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树龄,苍劲粗壮的树干像饱经风霜的老人一样慈祥宁静,一个个高大的树冠在空中拥抱,给果园搭起了一片凉棚,淡黄色的杨桃挂满了枝头,地面上到处都是熟透坠落的金黄色果实。座座高大的碉楼在村后的竹海中如鹤立鸡群,静穆而高傲地矗立在阳光里。一条石块铺砌的小路蜿蜒在村后的竹林之中,黝黑发亮。漫步其间,翠竹森森,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恰似置身人间仙境。
 
像庆临里这样一种住宅串联、整齐划一、前低后高、道路成网、超高密度的村落布局,通风良好,用地紧凑,很适应岭南的地理气候和土地条件,极富有生命力,至今仍为开平乡村规划遵守的原则。它也成为了中国古村落布局的一种独特的类型。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