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间文学 >

武侠小说有谱吗?

2009-07-27 15:01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1923年,上海滩。某种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正式开始征战江湖。文坛扛把子林纾拍板说,这个还没有江湖名号的新秀就叫“武侠小说”吧。

1923年,上海滩。

某种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正式开始征战江湖。文坛扛把子林纾拍板说,这个还没有江湖名号的新秀就叫“武侠小说”吧。

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创作《江湖奇侠传》的平江不肖生,坚称自己笔下的文字不是什么武侠,而是传记……

让我们透过一个世纪的烟云,看看究竟谁是谁非——

谁在为侠立传

1923年1月间出版的《红杂志》第22期上隆重刊出一部由施济群评赞、不肖生撰写的“长篇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第一回)。

在开篇之初,随文附评的施济群有相当多的笔墨分析、介绍甚至可以说吹捧此作。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时地提醒读者,不肖生的小说是在为一群侠立传。

“作者欲写许多奇侠,正如一部廿四史。”“写柳迟状貌十分丑陋,而性质又极聪颖;其种种举动,已是一篇奇人小传。”(以上第一回后)

施氏除了强调《江湖奇侠传》隐然是一部可稽、可考的,并不荒诞虚构的史传之外,更是明明指出:书中所述者非一“角色众多的传奇”,而是诸多实有所本的侠的“合传”。

为了让《红杂志》的读者成为《江湖奇侠传》这部武侠小说(传奇)的有效读者,评者的说服方式是费尽唇舌为作品挣一个史传的身份,甚至不惜在评中为过分离奇的情节经营一段“事不孤立而可证”的互文。即令是六十年后的研究者在评不肖生续作的《近代侠义英雄传》时也不得不如此写道:“书中所写的人物如大刀王五、霍元甲、赵玉堂等,都是历史上真有其人的,所载事迹,十之八九也都是武术家们认可的。”

“此书写法与《江湖奇侠传》相同,都是采取《儒林外史》式的结构,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集短篇而成长篇。”(梁守中《武侠小说话古今》)此话若是说在胡适口里,他想必会把《儒林外史》式的结构形容成“松散的机构”。然而讽刺的是:他那个时代的武侠小说家却也打着史传的旗号,诱导读者相信武侠小说是“史”的一种形式。

武侠人物岂能是孤儿

从说话人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到经学家俞曲园的《七侠五义》,旁及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乃至众多仿说话人底本所写成的章回说部之公案、侠义糅合体诸作,都没有触及《江湖奇侠传》所从事的一项发明;这项发明又非待“为侠立传”的这个自觉出现而不能成立。那就是:不肖生为侠建立一个系谱。

在《江湖奇侠传》问世之前,身怀绝技的侠客之所以离奇非徒恃其绝技而已,也没有一个可供察考的身世、来历,也就是“辨识坐标”。侠客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绝顶离奇遭遇、一个无从解释的巧合。听说书人演述故事的读者不会追问:展昭的父祖师尊是谁?黄三泰、黄天霸父子的武艺又是出自哪个门派?

也只在《七剑十三侠》中,我们发现了简单的、尚未形成网络的往往是一对一的师承关系。如:主人翁徐鸣皋有个师父叫海鸥子,海鸥子又有六个道友,“皆是剑客侠士,平日各无定处,每年相聚一处,大家痛饮一回,再约后期”。

可是到了不肖生那里,扛起了“此书取材,大率湘湖事实”的“立传”的招牌,作者不得不为数以百计的众多角色之出现、遇合、交往等种种关系找到一个“合传”的架构。他不能只再大量依靠不相识的两人巧遇酒楼、互慕对方“叠暴者英雄精神”、“气宇轩昂”,遂结成异姓兄弟的手段。再者,为一个充斥着魍魉鬼蜮的芸芸众生世界(一个结构原本松散的世界)添加一分写实(大率事实)的要求,则非但巧合不足为功,恐怕连那个假“前”为因,假“后”为果、令叙述结构弥补事件结构的书场惯技都未必足以应付,于是不肖生非另辟蹊径不可。

这一条蹊径是侠客的身世、来历,侠客的辨认坐标:一个系谱。侠不再是凭空从天而下的“机械降神”(deusex machine)装置(这个装置要保留到重大磨难临身之际让侠客绝处逢生之用);侠必须像常人一样有他的血缘、亲族、师承、交友或其他社会关系上的位置。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