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流行的帽子——呢子帽
现在,布拖的街头巷尾、村村寨寨,无论老幼,女同胞们戴得最多的是呢子帽。
呢子帽也叫解放帽,其中,有两重含义:首先,布拖彝人最先看到戴类似这样帽子的人是“最可爱的人”——解放军;其次,解放前,布拖并没有这样的帽子,这帽子是民主改革时期,在“解放彝族妇女,要从解放头开始”的原则指导下,彝族妇女的“哈帕”、“俄硕”等头饰都被“改革”掉,不能再戴了,长长的辫子也全部剪掉了,而不戴帽子,在彝家看来是极端没有礼貌、无法见人的,于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女子模仿“终极偶像”解放军的帽子做了一顶类似的帽子戴,在当时,这举动,既是“一颗红心向着党、向着人民解放军”,又能遮住头发、抬头见人了,所以,成了众彝族妇女竞相效仿的楷模。由于这帽子是和劳苦大众的解放一同诞生的,所以,人们也叫它解放帽。此后这就成了布拖妇女的最爱。
彝族女子帽子脱不得
妇女戴帽子是布拖彝人亘古不变的传统。每天早晨,妇女们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戴好帽子;每天晚上,妇女们睡下后的最后一件事才是脱下帽子。在彝人的传统道德观中,不戴帽子的人是不讲礼貌、修养极差、没有道德的人;而戴帽子是对别人起码的礼貌、尊重和对自己尊严的维护。
布拖的女孩从换了童裙就开始戴帽子,直至生命结束。平时,妇女间争吵几句,三、五个月后,自然就和好了,可谁要是掀翻了别人的帽子,一定会招来一场你死我活的维护尊严的大战。
在彝家,披头散发和吉祥、喜庆绝缘,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诅咒仇敌、喊冤叫屈、发泄悲愤。只有当母亲失去唯一的孩子时,痛不欲生的母亲会脱掉帽子、捶胸顿足地为孩子的不幸夭折,撕心裂肺地哀号;当仇家杀死英勇的武士时,妇女们才会披散着长发,为勇士的早逝悲愤痛哭;当某人蒙受了奇耻大辱,请毕摩做法,势必要将羞辱他的人诅咒致死时,受辱者才会将一头秀发散开,在毕摩诵经、将利器刺入咽喉、鲜血飞溅的时候,受辱者就会摇甩散乱的头发,念出发自肺腑的诅咒。
生活中,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彝族男子的“天菩萨”儿戏不得、彝族女子的帽子脱不得。这也正是“哈帕”、“俄硕”、呢子帽等头饰与布拖彝族女子片刻都不能离分的原由。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