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南京云锦:云霞般美丽的皇家织物(一)

2009-08-03 12:03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南京云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锦之一,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它是专供皇宫和王公大臣使用的,人们称这种如云霞般美丽的锦缎为云锦。

“古来谁最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工农众弟兄。世道一变化,根本不相同,还是这所庙,换了主人翁。”

这首诗是1950年5月1日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对外开放时,著名作家赵树理有感而发写下的。

作家的感慨来自于这里发生的变化。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前身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祖先的太庙,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这里成为国家重大政治文化活动的主要场地之一。1953年12月7日,第一次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就在这里举行。

这次展览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展品近三千件,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全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的一次大检阅。展品中一件南京云锦引起了各界参观者的兴趣。当时的报纸这样评价:南京云锦花纹雄伟,色彩丰富,质地坚厚,是我国丝织品中极有艺术价值的一种。

作为皇室御用品,这是南京云锦首次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乱和动荡后,南京云锦经历了什么样的灾难? 这种流传了上千年,象征着中国古代丝织品最高级别的传统工艺是否存在,它真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吗?

每个周末的下午,都会有许多戏迷聚集在南京甘熙故居的这个不大的茶馆里欣赏各种戏曲演出:

那接下来呢,我们将有请马老师为大家奉献一首白局小曲,采芦蒿,我们掌声有请。

他伸个大懒腰哇,哎呦,你的大妈呀,我是看不见头来也看不见脚,哎呦,你这个小女婿呀,真是太小啦。

这是一种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曲种,名叫白局。它说的全是南京方言,通俗易懂,生动诙谐,是南京地区土生土长的一种曲艺形式。

白局起源于农村的吹打班子,最初也叫百曲。明末清初,当它从乡村流入城市时,当时南京城的织锦匠人首先接纳了它。他们在辛勤的劳动之中,一个坐在织机上面拽花,一个在织机下面甩梭织锦,两人一唱一和,抒发着各自的情感。清代康熙年间,白局逐渐发展成熟,并以这种表演形式世代流传下来。

随着20世纪初清王朝的覆灭,依靠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失去了最大的市场和消费对象。那些掌握着手工业技艺的工人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而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南京城东、城西一带曾是机房集中的地区,当时被称为机房窝,工匠们则被称为“呆机化子”

在今天的云锦研究所里,还保留有几台解放前的织机。

织造是云锦生产中最后一个环节,而整个的生产往往需要十几个工种配合才能完成,因此每一个工种都形成了一个行业,如挑花、染织等。就像其它手工业一样,云锦技艺的传承也都带有很强的家族性,而这种相对封闭的传承方式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连年的战乱已经使南京这座古城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而与之血脉相连的云锦业也已经到了即将灭绝的地步。到解放前夕,南京市能生产的织机仅有正兴源丝织厂的四台,掌握这门传统技艺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