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多福”,这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观念。这条铺设在紫禁城坤宁宫婚床上的百子被,正是这种观念在皇宫里的折射。
由于云锦是明清时期皇家御用的装饰品,因此它的装饰纹样几乎汇集了所有中国民间吉祥文化的精粹,如多子多福、富贵、长寿、平安等等。纹样图案表达的中心思想也集中在福禄寿禧财这五个字,表达方式也和民间大致相同。
在云锦图案中除了有以上来自民间文化的内容,更多的是反映皇室文化的龙、凤、麒麟、江牙、海水以及日月星辰等内容,这其中以代表帝王神权的龙的表现形式最引人注目。
在云锦图案中,有团龙,、盘龙、卧龙、行龙等十多种龙的造型,而这些不同的图案将装饰在龙袍的不同部位。
有一件名叫织锦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栏妆花缎衬褶袍的龙袍,它上面织有 18条五彩龙、前胸、后背和肩部织团花五爪正龙,前后襟织团花坐龙,袖口织行龙。与一般龙袍不同,此袍宽身大摆便于运动,显然不是皇帝在正式场合穿着的正装,应该是一件靓丽而潇洒的“休闲服”。
作为最高礼仪活动上演地,皇帝的服饰是紫禁城繁琐的规范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场合的不同,对皇帝的服装也会有不同的要求。皇帝对于祭祀格外重视,祭祀场合的不同服装的颜色也不一样。
嘉庆蓝色缂丝云龙夹朝袍——祭天
雍正明黄花妆缎云龙皮朝袍——祭地
康熙大红色云龙花缎皮朝袍——祭日
乾隆月白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祭月)
云锦,用华丽的服装装饰着一个个无与伦比的壮丽时刻,粉饰着那个礼仪天下的时代。
1957年3月,埃及工艺美术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这是一次规模不大的展览,也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只有一些业内人士来这里参观。刚刚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一些师生来到了这里,当时刚从南京借调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张道一也在其中。
张道一回忆道:后来没有几分钟,忽然来了很多记者,有的扛着那种折叠的小梯子,我们以为什么人来了,结果看那个门口没有人,结果周总理是从大门的廊道上走过来的。大家鼓掌嘛,那么周总理看到庞薰琹先生,他们很熟的,跟庞薰琹先生讲,你是专家,你给我们做介绍。
庞薰琹先生当时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也是我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陪同周总理参观时,他向总理介绍了第一次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的情况和中国锦缎的现状,谈到南京云锦时,他想起了曾经参加过云锦研究工作小组的张道一。
张道一回忆道:那么就喊我,我在后边就把我喊过来,周总理握着我的手就问,他说现在南京还有,那个时候他没叫云锦,还有锦缎生产吗?我说南京的云锦现在还有,但是规模不大,他然后就握着我的手又讲,他说你转告南京的同志们,让他们一定要把云锦的工作做好,不要把这个,把它延续下去,不要丢掉。
在中央的关注和陈之佛等专家的呼吁下,1957年12月,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南京云锦研究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批准的第一家工艺美术专业研究机构。
由于经济形势的好转,南京的云锦也得到了恢复,在这一时期,先后有四家丝织厂恢复了云锦生产,生产方式也摆脱了以往闭门单干的形式,组成了生产合作社。
1963年,在南京云锦的整理和抢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老艺人张福永去世,几年后另一位老艺人吉干臣也离开了人世。两位老人的离世意味着云锦的一个曾经辉煌的时代已经远去。幸运的是他们在世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至今看来仍然无比珍贵的原始资料。
然而不幸的是,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经过无数人努力抢救的云锦资料再次面临着被毁灭的危险。
此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的彭真了解了情况后,果断作出了保护南京云锦的决定,明确提出谁破坏这个研究所,谁就是历史的千古罪人。
尽管那些珍贵的资料和图案保留了下来,但这些从600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传统制造工艺,在经历了文革的摧残后,还会完整地传承下来吗?南京云锦还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的故事也许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