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从1953年 月 日开始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据《人民日报》刊登的消息说,在29天里,一共有约十八万人参观了展览。
这次展览引起了中央和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展览会闭幕后,根据文化部挖掘、整理、研究南京云锦等民间工艺美术遗产的指示,南京市根据本地具体情况,确定抢救已经濒临人亡艺绝的南京对锦。1954年南京市文化处从美术组抽调了五个人组成云锦研究工作组,何燕明被任命为组长。
陈之佛是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家,受邀担任名誉组长,负责对云锦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当时他的学生张道一也参与了这项研究工作。
在南京云锦研究所里还保留着为数不多的图案纹样。
在明清时代,图案都是由宫廷画师来完成,在长达600多年的积累和完善中,云锦的图案已经在继承中国古代丝绸图案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装饰风格和表现形式。云锦图案的特色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广、大,即形式美、取材广、花型大。
今年已84岁的徐仲杰老人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当年的手稿,老人回忆说,当年他们这些学美术的年轻人看到这些图案纹样时,一下子都醉倒了。
由于资料的残缺,许多图案纹样已经没有办法复原,对于当年这些年轻人来说,唯一可以依赖的资源就是能否找到懂得织造的老艺人。
传统的许多老艺人,他们很多东西都在肚子里面,把家里面最秘密收藏的图案拿出来给你看,最好的料子给你看,因为在云锦行业里,旧社会里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一般的这些都不外传,
除了能够找到的图案纹样,还可以利用的就是残存下来的袍料的残片,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袍料没有原始的图案资料,而只有恢复了原始的图案才能为以后复制打下基础。
云锦研究所请来的两位老艺人都是南京织造世家出身,张福永是挑花艺人,人称挑花张。吉干臣是织造艺人,但家族的传承都是靠耳濡目染和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简练实用的口诀:比如说画龙,画龙要三挺,这个挺既可以用挺拔的挺,也可以用停止的停。叫三挺就是从头在脖子这个地方一挺,是一个转折,在胸膛这里挺一下,在臀部挺一下。自古以来所有画的龙,用这三挺的龙就有精神,哪个地方少了一挺,这个龙就软塌塌的了,这个总结很厉害。
在恢复了图案的同时,云锦研究工作组还要在每一幅图案上恢复它的色彩。云锦的色彩和图案一样丰富多彩,然而并没有任何资料,只能由老艺人凭记忆来恢复,更重要的是传统色彩学和我们现在对于颜色的命名截然不同。
藕荷、青莲配紫酱;玉白、古月配宝蓝;秋香、古铜配鼻烟;枣酱、葡灰配古铜,这些曾经被云锦艺人口口相传的口诀有多少?今天已经无法统计。
在云锦设计中,老艺人有一句话叫,跑马看妆花。妆花是云锦织物中色彩最华丽、配色最丰富的织物。要让骑在马背上的人立即得到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和美的感受,主要是靠色彩的效果。而我国民间染织业也有一句话叫远看颜色近看花也是这个道理。
在封建社会里,作为御用高级织物的云锦由于受到特定的使用环境的限定,它的色彩装饰必须能够显示一种庄严、华丽、高贵的气派才能适用于使用者的身份,协调于宫廷里的华贵气氛。
云锦织物的地色也就是背景的颜色多是黄、大红、深蓝、宝蓝、墨绿色等,而主体花纹的颜色也都红蓝绿紫等深色装饰,但之所以能够获得浓而不重、艳而不俗、对比不刺激的庄重典雅的效果,是因为它巧妙地运用了色晕的装饰方法。色晕就是将同类或相邻色按照明度分成深、中、浅等若个色阶,以表现对象的层次变化,起到减弱色彩对比的过渡作用。
皇帝的龙袍可以说是所有宫廷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云锦的精华所在。但是如果把明清两代的龙袍作一个对比的话,从图案到色彩也都有着明显的不同。明代的调子深沉凝重,由一种雄壮的气势:清代的调子华美,配色也充满着柔和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