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油纸伞:风雨桐香留清新(二)

2009-08-03 13:3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今天,虽然油纸伞作为雨具早已经退出了它的历史舞台,但在泸州当地仍然可以看到有人还在以传统的古法制造油纸伞,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只要板面保护的好,最多可以印一千张。然而关于伞面的图案,虽然样式繁多,但即使是最复杂的图案最多也只能套用红、黑、绿、蓝四种颜色,这是目前还无法改进的。

板面在每天不用的时候还要涂上酱油、松香、油胶,来保持板面的湿润。用最简单的材料依据最基础的化学原理,从而达到最实用的效果。将印好的花纸根据图案的顺序排好后,就差不多可以进行糊伞了,在兑色之前,胶水中先要兑入一定比例的豆浆,这样是为了在糊伞的过程中,保持伞面的平整与光滑。据说,早先兑入的是鲜桐子外壳浸泡之后制成的柿油。由于两者的功效相差不大,所以现在改用了制作更为方便的豆浆。

糊伞是油纸伞的制作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整个伞的纸面贴得是否干净漂亮都要看工匠们的巧手了,纸和竹子的粘合,胶水上得厚薄,都会直接影响到最后伞的成型。

根据南宋的《玉屑》这本书上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鲁班的妻子云氏就利用了竹子的韧性,发明出了世界上第一把雨伞。

传说鲁班的妻子云氏也是一位巧匠,她常常看到鲁班在野外作业的时候被风吹雨淋,非常辛苦,于是受启发于路边可以避雨的亭子,她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外蒙上兽皮,样子很像“亭子”,而且收张自如。

雨伞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后流传到了今天,然而,它的最基础原理却始终没有改变。

在一把伞糊好之后,也许我们会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此重要的一个工序,其实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最主要就是对工匠们的认真与耐心的考验。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