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传统的油纸伞在制作过程中,所有的部件全都取材于自然,没有任何一块金属材料。
在经过糊顶和裹顶后,就可以上桐油了。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桐油就被利用到了油纸伞的制作工艺里面,油纸伞也因此而得名。但是,在给纸伞上油之前,工匠还要事先把生桐油熬熟。
据说,熟桐油具有祛湿的功效,在四川这个潮湿的地区,制伞的师傅们却没有得风湿之类的病史。
其实这还要归功于桐油的本身特性。最早的桐油,由于它的光泽度好,当时还主要被用作油漆来使用。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有人突然发现熬熟的桐油还具有防水、防腐、防蛀等特点,于是很快便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熬油这一工序也得以延续到了今天。
桐油在伞的正反两面都要各上了一道,这样既增强了纸的强度,又可起到防雨的作用。
上完桐油的纸伞还不是最具代表性的油纸伞,这因为还有最后一道工序没有完成,这道工序是所有工序中最有特色的,也是最烦琐的一道工序,将事先编好的五色丝线,按照顺序,穿渡在伞骨之间,每一层的颜色图案都不相同,穿渡的针法也各不相同。
一把油纸伞,被穿成五个层面,至少渡两千多针,在当地被称为“满穿伞”,据说是从四百年前朝廷的贡伞演变而来的。美观的同时,还能给伞的衬子起到加固的作用。
之所以泸州油纸伞能够闻名全国,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泸州油纸伞作为雨具,能够经久耐用,伞骨反复支撑上千次不变形,能经受5级大风的吹打,连续使用3年以上不破损、不漏水。
一把油纸伞从最初的选料,到最后的成品,大约要花费几个工人一周到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制成。它的价格也是由30元到200元不等。
在实用的前提下,油纸伞曾经面临一度消失的边缘,而在今天,这个注重文化与品位的时代,泸洲油纸伞已经被定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它所蕴涵的文化与美感,在泸洲得以继续传承下来。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