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古法铸剑:传承古剑神韵,锻造百兵之神

2009-08-03 14:0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周正武现代龙泉人,自幼随父打铁制作工艺品刀剑,经历曲折的过程,终复原了古剑的锻造技术传承了古剑的神韵。

“汉剑”,刃长80厘米,剑身宽3.3厘米,剑身厚1.0厘米,柄长23厘米,重量为1.3公斤。剑鞘为脱水绿檀木鞘,剑首为铜装玄武图案,剑格为铜装朱雀图案,挂环为铜装青龙图案,鞘底为铜装白虎图案。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汉剑曾经成为王者的象征,也是冷兵器发展史上最具代表的武器。

2005年浙江龙泉市人周正武,耗时一年亲手打造出的这把龙泉“八面汉剑”,作为中国地区唯一作品入选了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国际铸刀大师作品展>,并成为中国第一位参加世界级铸剑大师展出的中国刀工,奠定了中国精品刀剑在国际上的地位,为中国刀剑在国际上的发扬光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沉寂了百年的龙泉剑再次焕发了生气,而早已失传的龙泉铸造技艺再次回到了龙泉人的手中,得到了真正的传承。

龙泉市原名龙渊,相传在唐朝为避讳唐高祖李渊名讳而改为龙泉沿用至今。此地两千年前山高林密,谷幽溪深,矿产富饶。因此历朝历代铸剑名家也齐聚于此,精研锤煅打造之术,历经千年锻造出无数千古名刃,代代流传。因此龙泉宝剑素有“锋刃锐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之美誉,享誉千年。

周正武锻造龙泉剑也遵循着古代先人的足迹,从原材料到锻造技术一丝不苟严格按古法开始。

在龙泉每一个铸剑艺人都俸欧冶子为铸剑的鼻祖,因此周正武工作间的炉子上方也供奉着欧冶子大将军的排位,以此明示后人对先人的敬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春秋末期战国之初,群雄割据四方,逐鹿争霸天下。作为冷兵器战争频繁的大时代,杀伐竞争之中,武器的性能往往在万变的战事之中瞬息决定着战局的走向。《越绝书》中记载,晋、郑两国兴师围攻楚国。国危城险之时楚王命欧冶子及其弟子干将铸炼宝剑。

要铸一把好的剑,必须具备上好的铁矿,上好的松烫,还有上好的水,甚至还要有一个相当安静的场所。龙泉是浙江的林业大县,它有非常丰富的木材资源,所以对这个炭火来说是根本不成问题的。

相传两千多年前,欧冶子和干将接受了楚王铸剑的委托后,遍访名山大川寻找铸剑的铁矿,最终在龙泉的秦溪山下找到了铸剑最好的原材料。

而且龙泉有一种叫做铁英的物质,就是铸就宝剑上好的材料。铁英就是铁砂矿,盛产于龙泉的大山之中。而周正武铸剑也要靠它,首先把得到的铁砂矿溶化后铸成一块块大小不等的块炼铁,这块炼铁只是生铁其性能柔软坚硬不一,必须要经过炉火的烧灼和反复的锤打才能改变其固有生铁的特性。这就是铸剑的第一道工序,“锻打”。

“锻打”包括“普通锻打”“折叠锻打”“复合加钢”等一系列复杂而艰苦的手工程序。这是铸造工艺中最难,最艰苦,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工序环节,因为锻打的结果直接决定了一把剑能否达到“锋刃锐利,刚柔并寓”的最高要求。

首先“锻打”第一步是普通锻打。由于生铁含有杂质容易在1000度以上高温时发生开裂等情况,因此炉火必须保持在900度左右,使生铁既不至于开裂又能具有柔软的特性。当块炼铁烧红烧透后取出,置于铁砧之上反复锤打,而铁块的每一个面都要锤打,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那就是在锤打的过程中,要力道均匀,附着饱满。使铁块得到充分的挤压。积压的过程就像从毛巾里往外拧水,不过周正武积压的并不是柔软的毛巾,而是生铁,通过这种特殊的挤压,使生铁之中夹杂的各种杂质逐渐排出,使其性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最终由生铁变成一块可以锻剑的钢材。这就是所谓的“百炼成钢”。这一过程耗时费力,异常的艰苦和枯燥,不过这对周正武来说却如家常便饭。

周正武自小眼看着身为厂长的父亲经营着建国后龙泉第一家国营工艺品厂。耳濡目染着乒乓敲打之声,成长于刀枪剑戟之间。因此他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强烈的传统技艺的震撼。十年后周正武子承父业继承了周家打铁的事业。

锻剑的技术要传承,打铁的艰辛与枯燥也要传承,这是每一个手艺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使一块生铁变成钢的过程。

“普通锻打”结束后,进入第二道工序“折叠锻打”。顾名思义“折叠”是这道工序的重点,首先为了使钢材足够柔软便于折叠,因此炉火的温度要提高至一千度以上,然后将烧好的钢材锻打成长条形状。周正武用特殊的铁刀在需要折叠的位置横切,紧接着锤打折叠。然后再把折叠后的钢条置于炉火中烧灼,使钢软化,接着再继续锤打,使折叠好的部分完全密实粘连在一起,这过程叫做“焊”。折叠过程通常要达到十五次,折叠后的钢材形成了层层叠加,最终可高达三万两千层之多。而这三万两千层的叠压最终会在剑身的表面形成一层奇异的花纹,俗称“钢花”,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吴越春秋》记载这种花纹,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如芙蓉始生于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而两千年前欧冶子所铸的龙渊,太阿,工布、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等千古名刃也都是以其钢花的形状而命名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