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古法铸剑:传承古剑神韵,锻造百兵之神(3)

2009-08-03 14:0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剑形出来之后就是不加火的“冷锻打”处理,这一工序是为了增加金属的密实度,可以使其硬度增加。 “整形”是接下来的工序,这道工序要使用相应的

剑形出来之后就是不加火的“冷锻打”处理,这一工序是为了增加金属的密实度,可以使其硬度增加。

“整形”是接下来的工序,这道工序要使用相应的工具对剑身进行“铲”“削”“挫”。使剑的外观更加接近其最终的形态。不过由于“铲”“削”“挫”会直接对剑身造成伤害,因此这一过程要求更加细致。

在传统理论中“淬火”是一道至关重要的工序,“淬火”需要水,而龙泉有温度适宜的水,这也是欧冶子在两千年前选择龙泉的理由。

“淬火”程序就是把剑置于750℃ 至 760℃炉火中煅烧,然后将烧好的剑置于26度的龙泉水中,使剑身瞬间冷却,通过这一工序使钢的表面变得异常坚硬。不过这种坚硬也是不可逆转的,如有失误会直接导致一把经历过“锻打”“折叠”“复合”“整形”等一系列工序的宝剑,和两三个月辛勤的劳动瞬间付之东流。因此这道工序对艺人掌握火候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不过这对周正武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淬火”之后周正武试了试剑的硬度与韧性,然后就进入了下一道工序“回火”。“回火”是“淬火”之后最常采用的一道减轻脆性的工序,使炉火保持在300度左右即可,把“淬火”后的宝剑置于火中反复烧锻即可,不过时间不宜过长。

“回火”后还要做一次整形的工序。

两个多月,上百道工序周正武仅仅完成了“锻打”的阶段。这能不能成为一把真正的龙泉宝剑还要看接下来的工序“研磨”。

《越绝书》中记载,龙泉还有一宝,是铸剑必不可缺的,那就是“亮石”,所谓亮石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得磨刀石。因为有亮石这也是欧冶子选择在龙泉铸剑的第三个理由。

在“磨砺”这道工序上,周正武认为要做出好剑不必仅拘泥于追求形式的复古,因此增加了十几道由粗到细的磨石。一把剑要经历粗磨,细磨,再到精磨。依次磨砺,直至平整光亮,脊线笔直,槽线标准,最后开刃。一把好剑的磨工少则5、6天,多则十数天。一把宝剑要想达到“锋刃锐利”这磨砺的工夫是真正的考验,因为无论是“脊线笔直”还是“槽线标准”整个磨砺的过程都是靠艺人的眼力和手感完成的,因此才有了十年磨一剑之说。

最后一道精磨由周正武亲自操作,这是一种非常细腻的磨石,不同于粗磨和细磨的磨石,摩擦力虽小但恰好适合精磨。因此精磨异常耗时费神,而精磨的目的并非是开刃或磨出形制,精磨的关键也并非仅仅为了装饰,剑作为百兵之神,是要通过这最后的磨砺使千锤百炼的宝剑,焕发出它应有的神气来。

在油里掺杂少许的铁粉,打磨剑身,使油渐渐的沁入剑身之中,形成一种持久防锈的保护,同时也使折叠后的效果显现了出来,正可谓其纹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

最后,周正武用一根金属棒在剑身表面来回的滚动,宝剑神奇般的由暗变亮,这不同于现代工艺的“电镀”效果。却具有着夺目的光华与耀眼的神采。记得几年之前周正武曾经发誓一定要恢复传承龙泉剑铸造技艺。

如今看着这把夺目的龙泉宝剑,周正武知道自己的理想已经不再是空想。

“装具”是最后一道工序。

剑柄缠绕丝带是为了增加握感,让使用者可以自如的挥舞。

“剑鞘”是为了保护剑身。

“剑格”是为了保护握剑的双手。

“挂环”是为了使用者把剑挎在腰间携带方便。

“剑底”是为了保护剑鞘。

而装具上的雕花纹样,是一种装饰更是文化审美的传承。

专家告诉我们:一把好的刀剑,我们在测试它的时候,只要测试出它的硬度,它的锋利度,还有它的韧性,这三者如果能达到要求,这把剑就是一把好剑。

刀剑作为古代战争重要的武器,其最大的作用无外乎就是冲锋陷阵,于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

卷起蘸水的草席,为的是模拟人体的结构,测试手中的剑是否锋利。

韧度测试是对复合加钢的考验。

硬碰硬的较量则是对剑综合性能最大的考验。

从欧冶子开创了铸剑技艺至今,刀剑铸造技术几经兴盛与衰落,几经失落与传承。周正武发掘整理继承光大的虽是技术与技巧,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把龙泉剑光复的不仅仅是传承的手艺。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