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古法铸剑:传承古剑神韵,锻造百兵之神(2)

2009-08-03 14:0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从普通锻打到折叠锻打是锻造龙泉剑最艰难也是最艰苦的阶段,挥锤达几十万次,所需时间竟达两个多月。根据周正武的发掘与实践,这套技术就是传自两

从普通锻打到折叠锻打是锻造龙泉剑最艰难也是最艰苦的阶段,挥锤达几十万次,所需时间竟达两个多月。根据周正武的发掘与实践,这套技术就是传自两千五百年前的欧冶子,只不过这技术在历史的发展中曾经失传了很久。从民国开始,龙泉这个地方生产的剑,就基本上是属于一种工艺品。

1840年鸦片的失败使大清国抛弃了传统武器,过渡到热兵器发展的竞争中。然而这一计划不但没能挽救了帝国覆灭的命运,却使我们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锻造技术彻底失传了。后来的很多年龙泉虽仍然造剑,但已经不是传统的武器了而是工艺品。

因此年轻时的周正武锻造的工艺品剑根本没有经过如此复杂的折叠锻打工序。没有经过折叠锻打的宝剑实际上只能称作铁片而决不是宝剑,因为锻打本身只是挤压铁中的杂质,而折叠锻打则是挤压钢的杂质,这一过程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钢的纯度,使普通的钢变为精钢。只有这样才能使钢达到“无比坚硬”的境界。

“折叠锻打”之后的工序叫“复合加钢”。这一工序是要用两块经过折叠锻打的钢材夹住一块柔性的钢材,然后置于炉火中。此时的炉温必须达到一千三百度,因为只有这样的温度钢材之间才会粘合,最终通过锻打使三块特性不同的钢完全粘合为一体。

外边两块坚硬无比的钢材包裹着内里柔软的钢芯,只有这样的宝剑在物理上才是完美的,古语道:“逾强愈折”坚硬的反而更脆,更容易折断。而具有了内柔外刚双重特性的宝剑其承受力将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这就是“刚柔并寓”。

所谓的刚柔并济,在中国的哲学里面已经是被广泛使用,刀剑也不例外。

这技术是几年前周正武在发掘传统技术的时候在《北史》中看到的,其中写道:“以柔铁为刀脊,钢做刃。”这一技术古称“灌钢”。

这把刀是馆藏于日本皇宫正仓院中的一把唐朝八世纪运到日本的中国制宝刀。原名“横刀”由于此刀兴盛于唐朝,因此也称作“唐刀”这是世界上唯一流传于世的“唐刀”之一。“唐刀”坚硬锋利的特性是世界公认的,而唐刀的制造工艺中应用的就是“灌钢”工艺。

而如今这一技术已被周正武完全掌握了,这是“三枚合”这是“包钢”这是“本三枚锻”。

对于周正武来说,恢复龙泉剑锻造技术并不轻松,除了要付出巨大的体力以外,殚精竭虑才是对他真正的考验。为了进一步提高钢的性能,根据古法以及研究在“复合加钢”的过程中还有一道工序叫“渗碳”,所谓“渗碳”就是把一种特殊的物质渗透到钢里。

周正武介绍说:以前一直有人怀疑百炼成钢的说法,他们认为钢铁经过不停的锻打,会越来越软。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只要在锤炼的过程当中,加入一些相应的媒介,渗透到这个钢的里面去,比方说,把一些非常细小的空气带到这个钢里面去。我们就利用了一些天然的媒介,当然我现在是不能把这个东西说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东西,我们达到它的一个渗透的效果,使这个钢不但不会越打越软,而且会越打越硬。

虽然周正武对“渗碳”时使用的物质守口如瓶,但是据说他已经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做到任意改变钢铁的软硬,以达到所需要的任意性能。周正武这一不可思议的新技术已经超越了传统,也许这就是大多数艺人们在传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灵感的爆发。

“复合加钢”之后的工序是“延长”和“出剑形”,顾名思义就是把粘合为一体的钢条锤打延长,达到所需宝剑的长度。然后再打出剑的形状。这一过程并不太难但很讲技巧,因为宝剑的长度和样式是有统一标准的。而手工敲打造型完全在于艺人手劲的拿捏与心灵的感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