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制一幅铁画,需要经过几个环节:样稿,下料,锻打,连接,防锈处理。
根据图纸设计,铁画迎客松的规格是四米五乘两米五,重达八百斤。这么巨制的铁画以前还从没有人打制过。技术和艺术上的难度非常大,而且工期紧,任务重,储炎庆带领弟子们还有几十个工人,没日没夜地投入到工作中。当时,他们的工作条件十分简陋,创作的过程十分艰辛。
1959年到1960年,做了两年时间。而且在劳动强度也太大了,工作条件也很艰苦。因为不管是夏天,也在炉子上烤。本来就三十多度,再在炉子上,炉子上就有几十度了,所以那是很辛苦的,没有那种毅力和那种精神,那是没办法做下来的。那个身上简直拧水。穿的衣服,那个衣服都在拧水。看的特别辛苦。
据估计,“迎客松”上的松针,大概有十万根以上。当年,没有电焊机,全部是通过手工,一根一根锻打出来,然后加工成松花、松枝,耗费的工时不计其数,真可谓千锤百炼。
每个松针都是经过自己的手工,一锤一锤的敲出来的。这个松针敲出来还不行,另外松针里面包着松花,当时你把松花的形状打好了,打成形。但是下一步松花上面还有小花刺,要把那个花刺挑出来,这个挑出来以后的话,外面花刺在里面,外围围着松针。这样子它的一点一点在炉子里烧,把它烧熔化了拿出来打,打成接连以后。这才成为一枝松针。然后多少枝的松针,打好以后拼。一个一个的拼,这样拼好以后才能拼成一个树干,一个树枝。这样经过几个人的,几个炉子的拼打,才能拼凑一颗整形的一颗大迎客松树。
像“迎客松”这样的大型铁画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顺利完成,不仅要求几十位创作者各自分好工,有人打松针、松花,有人打树皮,树干;更重要的是团结协作、风格统一,特别是在连接主枝干的时候,将刚刚从炉里烧红的枝干趁热合成在一起,持续的时间只有几秒钟,需要多人配合,步调一致。稍有延误便前功尽弃。这对创作者的技术要求尤其之高。
在一次非常重要的连接过程中,大家都很紧张,想趁铁枝烧红的那短短几秒连接成功。为了确保接火到位,储炎庆的大弟子杨光辉俯身靠近想看得清楚些,结果一不小心出了意外。
经过种种磨砺,储炎庆和弟子们坚持到了最后,终于将这一幅前无古人的巨型铁画“迎客松”打制成功之后。原来打算陈设于安徽厅,最终在全国各地送呈的工艺品中脱颖而出,陈设于人民大会堂的会见大厅,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和贵宾,成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交往的象征。
铁画体现出来的传统艺术魅力和民族铮铮铁骨的精神气质得到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
毛泽东主席在视察安徽博物馆时,在铁画面前驻足,凝视良久,称赞说:“很好,很好”。
一九六四年,郭沫若参观铁画,称赞它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并挥毫题词“以铁的材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这个评价表达出铁画最本质的艺术和精神内涵。
一九七三年,以最初的铁画恢复组成员为骨干,芜湖市工艺美术厂成立,铁画事业终于走上正轨,开始发展壮大,一直到新世纪的今天。
一九七四年,为铁画贡献了大半生的储炎庆,积劳成疾,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他被誉为在铁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上起着“承前启后、发扬光大”关键作用的一代大师。
储炎庆留给世人的财富,不仅是他的那些后人难以企及的代表作,更重要的,是他亲手带出来的八位徒弟,相继成为了新时期铁画创作的中坚力量。
今年六十岁的张家康,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十几岁的时候他因为家贫,跟着储老师傅学习铁画,做了三年的学徒,从最基本的打风箱烧红炉开始做起。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磨炼。
因为一份可贵的坚持,今天芜湖铁画多了一位工艺美术大师。张家康打制铁画四十多年。在储炎庆的八大弟子中,他精艺精湛,是最高产的一位。他的作品获得国家轻工业部表彰,远赴欧美展出。在芜湖铁画博物馆里收藏的精品中出自他手的数量最多。
这一切源于他超乎常人的勤奋和毅力。
张家康擅长表现山水,尤其擅长制作虎画。
画虎难画骨,这是人们常说的。但是在制作这个虎的同时,要想表现这个虎的威、神和它的猛。首先我们要把这个虎头,要做的神态要逼真。特别是眼部要有神,到身子这一块,它的线条我们锻打的时候,保持它的线条流畅,粗细要调整好。下一步然后就是焊接,有一个工序是焊接。这个焊接的时候,首先要把那个虎的层次要把它拉开。整个画面看起来,它这个虎头跟虎尾都是分的,要有前后,要有层次。这样才能表现一个完美的一幅画,一幅虎。
虽然已经到了该退休的年龄,张家康仍然锤耕不辍。厂里承接的重要任务,仍少不了他的身影。对他而言,打制铁画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张家康:我打了这么多年铁画,因为我对铁画有深厚的感情,因为我制作铁画,我天天锤,天天打,一天不打,基本上每天,360天,除非有什么事情,没有什么事情我天天锻打。因为我对铁画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让我丢,我都舍不得丢了。我一直要把铁画做好,不但做好,还要在铁画的题材上,内容上都要丰富。这样把我们的铁画要推向更好的一个层次。
在储炎庆带出的八大高徒中,有一位十分特殊,她,就是储炎庆的女儿储金霞。
都说打铁是男子汉的工作,但储金霞的成就却让人相信巾帼不让须眉。她是铁画第五代正宗传人,安徽省唯一女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不过,最初,储金霞并不情愿和冰冷沉重的铁打一辈子交道,她是被父亲强拉着进入铁画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