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故事
传承了6000年的古老技艺
黎族被认为是海南岛上的原住民。在史前时期,海南岛上已有黎族的先祖在此活动。作为海南最早的移民和开发者,他们陆续登上这块岛屿后,大致沿各大河流上溯至岛内南半部地区繁衍生息,也由此在荒岛上留下了特有的文明印痕,黎族制陶术便是其中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海南黎族过着刀耕火种的院士迁徙生活,历代生活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大坡一带的黎族,由于地处干旱地区,粮食不能自给自足,她们利用本地的黏土制作陶器,陶器除了自用外,还把陶器作为商品在石碌镇周围黎族聚居区进行物物交换,主要换取稻谷等生活物资。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代代相传。
从《海南省近五十年文物考古工作概述》等文物考古部门文献中可以得知,在海南岛发现的新古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均为手制夹砂粗陶,灰褐色为主,未见泥质陶,器类单一,器形仅有圜底罐和圜底釜,均敞口、鼓腹。到新石器中期,陵水、定安等地也有夹沙粗陶,器类明显增加,器形有罐釜、钵、碗、盆等。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介绍说,我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大约有一万年历史,在海南,从目前考古发掘材料来看,海南的陶器至少也有长达6000多年的历史。
制陶的简单工具
黎族制陶术传女不传男
在久远的传承中,黎族制陶术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民俗,“传女不传男”便是其一。在过去,妇女制陶时甚至不允许外人或男子观看。昌江县博物馆内存有陶釜、陶罐等各类土陶器,是广东美术学院的师生严格按照黎家的制陶术制成的。据了解,这些陶器已在此摆放近20年,但色泽并无多大变化,且陶器完好如初。
昌江县文体局的林局长告诉记者,在黎族,制陶是妇女的“专利”,制陶术也只能传给女性,黎族有着“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阿芬说,从挖土到制陶坯、烧陶,通通由妇女操作,男子一般只能做一些譬如砍树皮和从火中挑陶器的杂活。记者为此寻访多位保突村村民和有关专家,却无一人能道出其中缘故。或许,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民俗吧,恰似古时的“男耕女织”,它充分考虑到男女双方的特性。
据有关专家考证,由于最初的火种由妇女保存,火塘和炊事也是老年妇女的管理对象,有不少民族把灶神视为妇女形象,这说明妇女与制陶知识的获得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有不少保留原始制陶的民族都是由妇女制陶的,如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西双版纳的傣族,这说明妇女有可能是陶器的发明者和早期制陶技术的掌握者。
主题述评
把黎族制陶术传承下去
传承了数千载的黎家制陶术,在和现代文明的交错融合中,土陶器早已敌不住铝制和铁制器皿的冲击,与此同时,许多黎族少女也正在疏远黎族制陶术。作为黎族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黎族制陶术为今人了解中国古代陶器的制作历史和演变过程提供了佐证。带有鲜明民族性的黎族制陶术,尽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正呈消弭之势,但其仍属制陶工艺历史不可或缺的片断,因此,社会各界理应加强抢救和保护,而不应当任其消失而导致我国的制陶历史出现断层。
为了便于黎族制陶传统制作工艺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收藏、研究,昌江县于1986年成立了昌江县博物馆,该馆收藏、陈列黎族陶器,收集了相关照片,一定程度上展示黎族制陶工艺。为了更好的保护制陶这一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昌江文化部门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成立保护小组开始用五年时间用32万余元对黎族手工艺制陶技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保护,其中包括:建议昌江黎族自治县人大立地方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从县到实施单位,架构起组织管理的保障机构;建立专项资金,保障工作开展的经费。相信随着昌江黎族手工艺制陶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项即将失传的古老技艺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责任编辑:绮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