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如此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儿子们的拙劣固然是件悲哀无法之事,但儿子们太优秀了些也成问题,容易挑来挑去,最后“乱花渐欲迷人眼”,无从抉择。曹操的儿子们就给曹操出了这么一道难题。
曹昂养母丁夫人因为曹昂之死和曹操感情破裂之后,娼伎出身的卞夫人继为嫡室,其子丕、彰、植、熊遂摇身一变,成为嫡子。在那个崇尚“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春秋之义的时代,集嫡、长、贤(平心而论,曹丕在中国历代皇帝中还算得上一个“贤”者)三者于一身的曹丕似乎命中注定了应当成为继承曹操的霸业的不二人选。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曹操出身寒族,思想开放,在用人任士上勇于打破儒家治术中尚德为先的传统,推崇“唯才是举”,大胆放言:“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在公务员招聘上所持的这种人才观也体现在对自己的储嗣的选择上面。“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春秋之义约束不了曹操,恰恰相反,曹操在自己的储嗣的各方面的素质中,最为看重一个“贤”字。
他要寻找的,是那个“诸儿中最可定大事”之人。
曹丕的无奈在于:他有一位思想开放、勇于挑战传统政治理念的父亲的同时,又有一位才华横溢远甚于己的胞弟。这使原本应该属于他得储嗣之位变得岌岌可危。
(责任编辑: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