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建安十七年,曹操在他的权臣之路上再进一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作为人臣,曹操所享有的尊贵与荣耀已至极限。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曹操必须为自己打点出一条后路。
同年,帝国的行政区划作了一次微妙的局部调整:“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之瘿陶、曲周、南和、广平、任城,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魏郡由原十五城增至三十城,足足扩充一倍有余。自此魏郡可谓天下郡国之冠。
翌年,曹操又对帝国的行政区划大动手术,并原十四州为古九州。改革的重点放在冀州:“冀州得魏郡、安平、钜鹿、河间、清河、博陵、常山、赵国、勃海、甘陵、平原、太原、上党、西河、定襄、雁门、云中、五原、朔方、河东、河内、涿郡、渔阳、广阳、右北平、上谷、代郡、辽东、辽东属国、辽西、玄菟、乐浪,凡三十二郡。”冀州疆域在原有的基础上,并入了原幽州、并州的全部,司隶州、兖州、青州的一部分,成为天下第一大州,其面积大致相当于日后曹魏帝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强,且为帝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这些调整并非无因,它们的幕后用意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渐明晰。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日,曹操进位为魏公,汉献帝下诏:“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尔龟,用建冢社。”同时还让曹操“其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又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进位为公,意味着曹操正式在东汉帝国内部分茅裂土,建立自己的国家(诸侯国)社稷。而以十郡之地封建诸侯,这样巨大的规模则是两汉自文帝而下绝无仅有之事。
至此,曹操同时拥有了丞相、冀州牧、魏公三大头衔。这些头衔无一虚职。形象地说,这三个职衔将整个东汉帝国按照受曹操控制程度的高低分裂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三个层次是一种同心圆的结构。
处在最中心的是曹操以魏公身份拥有的魏国。这是属于曹操个人的私有财产。无论是在名义上还是在实质上,曹操都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魏国的中心是魏郡,这正是曹操在建安十七年扩充魏郡的原因所在。魏郡的中心是邺城。邺城既是魏国的中心,也是整个帝国的重心,是同心圆们共有的圆心。
稍外围一些的是曹操以冀州牧身份领有的庞大无比的冀州。在这里,除了冀州名义上属于汉献帝,汉献帝名义上拥有自主更换冀州牧的权利之外,其余一切也全部处于曹操的控制之下。州内一切事务如赋税、行政、军事等等全部操纵在曹操手中。建安十八年冀州的扩充自然与曹操冀州牧的身份有关。
处在最外围的是汉献帝在名义上领有,曹操以丞相的身份拥有实际执政权的东汉帝国。尽管曹操把持着帝国的主要权柄,但他仍然不得不让汉献帝保持一整套理论上独立于自己之外的中央和地方行政系统。和魏国内的臣子、冀州牧幕府中的幕僚有所不同,这些行政系统中的官员们不能以曹操的名义直接任命,他们在责任范围内也不对曹操负责。他们在身份和地位上,是曹操的同事。正基于此,这些中央和地方行政系统成了诸多反对曹操的拥汉派士人们活动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