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亲自诛杀杨修,而不将他留给曹丕,有两个原因:(1)杨氏为弘农大族,影响力巨大,曹丕若即位之初即诛杀杨修,不利于稳定新的曹魏王朝的局势;(2)杨修与曹丕之间交情匪浅,曹丕抹不开面子举起屠刀。出于这两个原因,曹操提前替曹丕杀掉了杨修。
丁仪兄弟死于曹丕之手,而没有和杨修同时被杀,也有原因:曹操早年曾受过丁仪兄弟之父丁冲诸多恩惠,曹操不合适对丁氏兄弟举起屠刀。
这个重任自然落到了曹丕肩上。
十、
建安二十二年,这场错综复杂的储嗣之争终于在曹丕的锐意进攻和曹植的消极防守下落下帷幕。曹操最终决定册立长子曹丕为魏王太子。“胜利者”胜利得并不光荣,“失败者”也失败得并不耻辱。对“失败者”曹植,曹操也作了相应的补偿:“增邑五千,并前万户”,这是曹操在世之日诸子中唯一的一个万户侯。对曹植的这种补偿其实意味着曹操对曹植的一种歉疚,对曹植刻意回避这场储嗣之争的态度的一种肯定。
——除了曹丕的锐意进攻和曹植的消极防守之外,曹操作此选择也还有另一种考虑:曹植恐怕不能如曹丕那般坚决地完成自己篡汉自立的遗志。建安二十五年,曹丕代汉,曹植“愤激而哭”,多所伤感,就很说明问题。
然而,自古以来,凡参与过储嗣之争的“失败者”,无论主动或者被动,都不能指望胜利者执掌权柄后会对自己既往不咎。曹操的去世意味着曹植的悠哉岁月的终结。黄初二年,距离曹操去世仅一年时间,曹丕的报复就如约而至。平原侯国的监国谒者灌均承曹丕旨意,构陷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之罪。曹丕本欲重治曹植,“以太后故”,才宽大处理,“贬爵安乡侯”——这种“宽大”实际上已经很重了。同年,再贬鄄城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一年,与曹丕同辈的其余诸曹如曹彰、曹据、曹宇、曹林等曹操之子均进位为“公”。
黄初三年,曹丕大封诸兄弟为王。不得已曹植也沾光,被册封为鄄城王,但其封邑却已仅有二千五百户而已,已远不能与曹操在日的万户侯相提并论。
即便如此,曹丕也不愿曹植在贫瘠的鄄城过上些许安定的生活。次年,再徙其为雍丘王。
仅仅因为储嗣之怨,曹丕似乎不应该如此过分地折磨曹植。曹丕折磨曹植若此,实在另有一桩心结:甄氏。
甄氏本是袁氏中子袁熙之妻。曹操破邺,曹丕趁乱纳之为夫人。甄氏美貌世所公认,但对其品行,史书的记载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非官方史书《魏略》与原魏国官史《魏书》均称甄氏贤明谦敬,有母仪之表。陈寿编撰的《三国志.魏书》则称甄氏性格妒忌,“(诸夫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故而曹丕盛怒之下,于黄初二年六月遣使将甄氏赐死。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记载,当以前者为确实。考察甄氏的出身(世家大族、书香门第)、教养(喜观书,览前世成败以为己诫)等等,似乎不当有妒忌致死之事。妒忌不过是曹魏官方为塞众人之口而为甄氏之死捏造的理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