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5)

2010-02-05 10:31
来源:国学导航 作者:施蛰存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 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 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 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由此可知当时每一个七言句都分二段唱,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  

  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  

  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  

  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由此可知当时每一个七言句都分二段唱,每段之后都有和声。唱的是一人,和的可以是许多人,这就是所谓“一人唱,千人和”。“千”是虚数,意思只是说“许多”,白居易《何满子》词云“一曲四词歌八叠”,我们也可以从竹技词的形式中体会到它的意义。“四词”即四句,“八叠”即八段。四句诗分八段唱,可知是唐代歌唱绝句的谱式。  

  皇甫松的六首《竹枝》,形式和刘禹锡的《竹枝词》不同,它们每首只有二句,例如: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莲女儿,  

  花侵橘子竹枝眼应穿女儿。  

  而且有一首是用仄声韵的:  

  山头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儿。  

  两花窈窕竹枝遥相映女儿。  

  皇甫松是巴蜀人,他这六首《竹枝》,显然不是依照刘禹锡的诗格写的,很可能他是直接采取了民歌的本来形式,只是两句的短歌。例如《水经注》所载巴东渔人的民歌,也只有两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不论是两句或四句,它们的和声都同样用“竹枝”和“女儿”,这就可知不是文人随意制作,而是民歌的原来样式。竹枝歌之所以用“竹枝”为歌名,可以肯定是这个理由。  

  和声虽然只有两个字音,但也是协韵的。“枝”和“儿”是韵。皇甫松另外有一首民歌《采莲子》:  

  菡萏香连十顷波举棹,  

  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  

  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  

  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此诗以“举棹”和“年少”作和声,“棹”与“少”也是协韵的。  

  竹枝词都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写作。绝句是言其诗体,竹枝词是言其内容。清代有一个刘大勤,去问他的老师王士祯:“竹枝词和绝句有什么不同?”王老师回答道:“竹枝词是专歌咏风土的,琐碎的、诙谐的,都可以写进去,一般是要求有风趣,和绝句完全不一样。”(见《师友诗传录》)  

  看来这一对师生的观念都很糊涂,学生的问题已经不合逻辑,老师的回答也还是不合逻辑。这种情况,在清代人的诗话里,经常可以发现。  

  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责任编辑:慎思)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