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认为这两个地方离当时的统治中心太近,或者离战乱的地方太近,不太适合他归隐,他继续向南走,越过秦岭,经过伏牛山,感觉这些地方也不太适合他。最终他继续向南走,从汉水北岸,过汉水南岸,他遇到一个巍峨的大山。
这座大山就是武当山。它的西北部是秦岭山脉支脉,西南部为大巴山脉东端主峰——神农架。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从西向东延伸,武当山正好耸立于其出口处,正是道家梦寐以求的修道之地。
历经艰辛,这一刻,尹喜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当呢?
从函谷关一路奔波而来,尹喜终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他成为了武当有记载的第一位修道者。二千五百年前,就在这块岩壁下,尹喜开始了寂寞修行。这是一场一个人的精神盛宴,从此天为被,地做床,青山为友,流水知音。后世的人们向往这神仙般逍遥自在的生活,便将这儿称做隐仙岩。
当年的尹喜从岩洞仰望苍茫群山,他很容易看到一座直冲霄汉的山峰,那里常年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大顶让尹喜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尹喜开始不由自主的留意这座山峰,他发现,这是武当山最高的一座山峰,如同一根通天的大柱屹立于群山之上,所以被称做天柱峰。 这是怎样神奇的一种伟力,使得周旁的山峰都像它聚拢。天柱峰仿佛是君临万方的天帝,其它群峰都是朝拜的臣民。
直到这时,尹喜才恍然顿悟,原来,这一次问道之旅才刚刚开始,他还要穿过逍遥谷,越过展旗峰,登上海拔1613米的天柱峰顶。在他的心中,那座最高的巅峰或许意味着宗教的高远至境,在与天相接的绝顶修身问道才是最终的理想。
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尹喜再次启程,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然而,这趟旅程远比他想像中更加艰难。
尹喜当年到武当山朝拜大顶的过程当中,是非常艰难的一次旅行。这个旅行并不是一天完成的,可能经过若干年,因为武当山深山密林当中人没有办法通过,除了高大的乔木之外,还有密密麻麻的灌木,在灌木之间还有藤萝密布,人要通过去非常的困难,尤其是在夏天秋天那种季节没有办法通过去,可能只有在冬天草木凋零的时候,才能向前推进两华里、三华里,慢慢地接近大顶。
冬天的时候,尹喜终于来到了位于半山间的展旗峰。朝拜的路已被白雪覆盖,绵延八百里的武当披上了白色的盛装。这里海拔700多米,距离大顶还有一段最艰苦的路程。走在冰雪覆盖的山路上,尹喜需要格外的小心。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大雪让动物们早早冬眠,安静的大山带给尹喜一个迫在眉睫而又无可奈何的问题,如何充饥,怎样取暖。这恐怕是尹喜渡过的最漫长的一个冬天,未知的前程使他一度想要放弃。然而,被白雪包裹的金顶显得圣洁而高贵,它似乎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
尹喜当年走过的路成为了如今的古神道。即便是后来人们精心设计后劈山搭路,一段段台阶仍沿着山崖笔直而上。从山底直达金顶的石阶多达上万阶。当年,尹喜一定无心欣赏风景,因为,他要面对的不仅是自然的险恶,还有动物们或警惕或贪婪的目光。
这是一次常人无法完成的旅程。对于已经人到中年的尹喜来说,被考验的不仅是体力,还有坚强的神经。而朝圣路上的每一次叩拜,都是向着那神圣的追求又迈进了一步。
我们无法得知尹喜究竟跋涉了多久,身体的伤痛和心灵的愉悦伴随着他整个的旅程。在神道越来越接近大顶的地方,后人修建了一座名为朝天宫的宫殿。传说中,朝天宫是人界与仙界之间的分界线。从这里再往前行,便是道人们心中的仙境了。当年的尹喜是否曾在此稍作停留,沐浴更衣,焚香祈祷。在他的心中,即将踏入的仙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那是无数道教信徒冥想中的完美世界。道教信仰天神,认为天界分为若干重,各路神仙居住其中,逍遥自在。从最初的欲界六天到元始天尊居住的最高天大罗天,仙界里由低到高共有“三十六天”。 这是一个神秘而奇特的数字,它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仔细观察,人们会发现,它恰好是9的倍数。
中国人讲九五至尊,皇帝是九五至尊,道教供奉的玉皇大帝,包括玄武、真武大帝,他戴的冠上面有九条冕旒,就象征着他们极尊的一个地位。
或许,正是源于如此富有道家意蕴的解释。后来的人们看到众多的山峰都俯身朝拜天柱峰时,为彰显大顶在修道人心中至尊无上的地位,将这一罕见的奇观命名为“七十二峰朝大顶”。
几千年来,通往金顶的神路上来来往往着络绎不绝的朝拜者,他们追寻着前人的足迹去往心中的圣地。古代的设计师们仿照天宫在人间设立了三重天门。游走于天门之间,方能体会登峰的艰难和大顶的神圣,也更能明了修仙是一个从低到高,不断进取的过程。
两千五百年前,尹喜跋涉了千山万水,沿着这长长的神道穿过层层天门,他是否按耐着内心的狂喜,一步一步,梦想几乎触手可及。在跨入最后一道门的刹那,来自大顶的阳光让他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幸福。
登高远眺,梦境与现实完美融合。没有人知道在尹喜平静的外表下,是如何的暗流汹涌。
这一刻,尹喜究竟看到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