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后,人们在一次航拍时,终于了解当年的尹喜究竟看到了怎样奇妙的景观。
那是公元1994年的春天,摄影师在武当山金顶周围航拍时,无意间拍到了这张从太和宫南面空中俯视天柱峰的照片。早在宋朝的武当《道经》里边就说,武当山山势徘徊,如天关地轴之像,所谓天关古人就是指的是蛇,地轴指的是龟,因为武当山的山势从这个大巴山蜿蜒曲折过来像一条蛇,而整个天柱峰和腹顶就组成一只龟,我们现在不能理解的就是古人没有航拍技术,他们怎么知道武当山金顶就是一只龟的形状。
或许,当年的尹喜在无数次的攀爬中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他被自然强烈的震慑了。因为他清楚的知道,龟蛇合体在很久以前就被古人称为“玄武”。在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演变后,“玄武”成为传说中镇守武当的水神。
武当山金顶上的山峰就是一只神龟,因为武当山位于南方,南方五行叫火方,它又像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间火苗非常高,周围山峰都朝向大顶,上对着天上的火星,武当山地区火太盛,在这个火非常盛的地方有一个水神镇压在山顶,这样武当山就有了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的说法,水神镇压着火,水火既济,阴阳协调,所以名字为武当。
如今的大顶之上屹立着一座朝向东方的金殿。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刻,道人们都会来此敬香朝拜。在他们心中,金殿正是水神玄武在人间的居所。他端坐于群山之上,守护着连绵不断的八百里大山。明朝的帝王为表达对玄武神的敬仰之心,特意为他修建了这座铜铸鎏金仿木式宫殿建筑。这座金殿,屋顶采用的是皇家专用的重檐庑殿式,与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形制相同。如此高规格的建筑,全国仅此一座,体现了“万乘独尊”的皇权与神权思想。
两千五百年前,尹喜并没有看见今日大顶的辉煌。但是,面对天地神奇造化,他是否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这恐怕是尹喜一生中最不舍,最难以决断的时刻。将要转身的刹那,过往的一切清晰的浮现于脑海……
元代《武当福地总真集》中这样记载:尹喜归栖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之下,石门、石室,喜之所居。尹喜是在武当山继续的修道,他并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所以还要继续在三天门下修道,既然三天门离大顶非常近,所以他修到了他自己认为是最高境界的时候,就更容易到大顶去,然后羽化而登仙 。
今天的三天门石壁之下,依然保留着一个长宽不足3米的岩洞,当地人称它为尹喜岩。从这里仰望,金顶几乎是咫尺之遥。当年的尹喜就这样停留在仙宫门外,守望着他心中的那一份神圣。
史书记载,悟道后的尹喜与老子在武当山青羊桥相见。随后,一同仙去,不知所踪。
正是二千多年前,尹喜、老子与武当山的结缘,使《道德经》从这里流传。这一切,为这座看似普通的大山平添了几分不同凡响的仙气,也注定了武当山与中国道教相交相融的历史宿命。此后,老子成为道教的最高神——太上老君,尹喜被尊奉为道教护法神“玉清上相”,《道德经》也成为道士们课颂的经典。绵延八百里的武当山为无数香客所信奉。大明王朝三百年间,武当山被帝王将相顶礼膜拜,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皇家道场。
除了每天必须的早晚功课,李道长还会帮助料理一些老道长的生活。这也是观里年轻道长的另一种修行。
道教的教义以清净无欲为主旨,他们的许多生活对我们来说充满神秘感。但大多数时候,这些人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这个隐于深山中的道教圣地,使李道长从多年前侠影仙踪的想象进入晨钟暮鼓的现实。李道长说,她希望在道的世界中获得一种平和的心境和看待世界的智慧。
如果尹喜此时来到山中,眼前的一切并不会令他感到陌生。今天,在武当山的宫观中,数百名道人严格地保持着古老的道教仪式和传统生活。据记载,在明清两代的鼎盛时期,山中的道人曾经超过千人。
夕阳西落,鼓声渐起,武当的道人们开始颂习晚课。道教信徒们认为,长夜即将来临,此时应反省自已一天的对错,方能平静身心,修成正果。
落日的余晖中,玄武神倾听着众生的祈祷,他微笑着俯瞰苍茫群山。
这座大山有着太多的传奇,而一切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