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天门山天门书院】以诗书为堂奥,以道德为藩

2009-05-03 11:4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天门书院,南宋太平州知州陈垲于淳佑六年(1246)首创于天门山下的大信镇,为官办州级书院,因山命名。它是南宋时安徽6所书院之一。

天门山不仅以其峭壁横撑、危峰相峙、险夺洪流、雄争万簇的自然景观称奇,而且以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遗迹取胜。历时600余年,“以诗书为堂奥,以性命为丕基,以礼义为门路,以道德为藩篱”的天门书院就是一个佐证。

天门书院,南宋太平州知州陈垲于淳佑六年(1246)首创于天门山下的大信镇,为官办州级书院,因山命名。它是南宋时安徽6所书院之一。淳佑九年进士吴渊奏请朝廷赐额,宋理宗赵昀御书了“天门书院”匾额,这也是安徽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书院。由于国家的重视,当时天门书院,“规制完备,讲道有堂,藏书有库,储粟有仓”,书院两侧还设有射圃、亭台,并置有祭器祭服。管理机构有山长、堂长、直学、堂差、司计各1员,斋长4员,生员定额为50名;淳佑十二年(1250)和宝佑三年(1255),太平州知州乌光祖和牟子才,相继投资对书院进行了修葺。咸佑三年(1267),文天祥老师江万里调任知州后,为崇尚理学,仿自己在江西吉州创办的白鹭洲书院体例,在天门书院先后增建了祭祀理学大师濂溪(周敦颐)、明道(程颢)、伊川(程颐)、横渠(张载)、晦庵(朱熹)、南轩(张木式)、东莱(吕祖谦)七贤祠,使书院进入鼎盛期。入元以后,江万里定的规矩渐废。元至元三年(1337),太平路总管达鲁花赤弘吉刺野素溥花,聚资对天门书院进行了大修,恢复旧观。到了明代,书院停办,遗址为镇人占领。万历二十二年(1554),太平府知府顾学汝、知县邓光祚将书院建筑材料转移到府城当涂内东街青山书院故址,拓基鼎新,增建了孚化堂、书舍等56楹,易名天门青山书院。

新书院建成不久,元至正十二年(1352)河南妖贼攻陷慈利州,溯澧水而上占据永定古城,一把火将天门书院烧得干干净净。此书院虽仅存在四十八年,却为当地培养了杨辀、杨兑两位翰林和一批秀才、举人、进士,在张家界教育史上功不可没。清同治文人邹湘倜有诗咏之:

慈利西百里,山势高嶙峋。

盘结钟灵秀,田氏长子孙。

授徒有王君,田氏乐亲仁。

大德癸卯年,县学方鼎新。

田氏请奉祠,矩楚程先民。

置田赡膏火,市书备经文。

书院既成就,牍额日天门。

虞公旧有记,院毁记犹存。

世事遽兴废,雅道亦巳沦。

城阙染近习,门墙莽荆榛。

谁与重作新?零阳获朱君。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当涂知县颜之炎倡导社会捐款,恢复重建天门书院于塔桥镇,规模较小,有斋舍、楼房各5间,食堂、厨房、浴室各3间,还重新置有田产,但是到道光二十九年(1848),书院毁于洪水。同治三年(1864),知县赵之缙令廪员邰学曾、吴锡琳重建,恢复了原貌。十一年又半毁于火,学院田产由当地士绅经管,作学院灯火之资。光绪二十八年(1902),安徽巡抚上奏朝廷改书院为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胡汝霖将书院改为天门高等小学堂,学田1740.2亩移充作小学基金。天门书院之称历经四朝659年,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地天门小学易名天门书院,使其重建。

《四库全书》中有天门书院的史事,还收录了元代经学家、明道书院山长、明代国史编修官陶安(1315-1371)为天门书院山长马玉相和孙、刘二山长作序的四篇文章,可见天门书院早已名垂青史。

(责任编辑:一步之遥)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