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湖南岳麓书院】千年学府,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2009-03-21 00:3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从朱熹到王夫之,从魏源到曾国藩,从梁启超到毛泽东。岳麓书院因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人材辈出,被尊为“天下第一书院”,“四大书院之首”。

  这是一座雄视天下的古老学府,一座座石碑、一块块匾额、一幅幅对联历经千年风雨洗礼,见证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旷代奇观。
  从朱熹到王夫之,从魏源到曾国藩,从梁启超到毛泽东。任你“风云变幻”,我自“弦歌不绝”。这里就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夏天还是冬天,也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阴天还是雪天,它都以惯有的方式静候着,没有狂躁,没有世俗,没有颓丧,当你走近它的时候,你身上的红尘已被完全洗掉了。

  在岳麓书院,呼吸是诗意的,思维透明。文化是心跳中最后一个秘密。

  岳麓书院的历史已逾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出现过的书院何止万数。如此众多的书院中,岳麓书院因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人材辈出,而成为中国南部最著名的儒家教育胜地和文化学术中心,被尊为“天下第一书院”,“四大书院之首”。无以数计的文化人来这里,创造和传播文化。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在此传播宋明理学,国学大师王文清、王先谦、皮锡瑞,教育家杨昌济,维新变法先驱谭嗣同、梁启超、熊希龄在此从事教育及文化学术活动,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郭嵩焘、胡林翼、刘坤一、蔡锷、陈天华、邓中夏在此就读,青年毛泽东也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其卓绝的历史背后,隐藏着文化的大气和读书人千年相继的文化梦想。

  当然,我所讲的这些,如今只能从遗留下来的文化建筑之中去寻找了。

  岳麓书院的前面挂着一块“千年学府”的大匾,到这里寻找文化的人,沿着它所构成的时间空间,可以进入清朝、明朝、元朝、宋朝,停留在某一个朝代的早晨或黄昏,依偎在院墙或花窗之下,寻找逝去时代空灵浩阔的文化。

  岳麓书院的建筑,是专为文化人修筑的文人建筑,简古而淡雅,大体体现了古代读书人所需要的教学、藏书、祭祀三种功能。有明确区域划分,每一区域独立成一个完整的大院落。大院落又分成若干小院落,由亭台回廊连接,形成戏剧化的照映。庭院的构筑方式像一阙宋词,建筑语汇异而复同,同而复异,不拘格式,有流动的节奏感和立体化的层次感,徜徉其间,有电影蒙太奇的味道。

  说这里的庭院是清畅而丽质的大家闺秀,大概不会有人妒忌。它的“大”,表现在气道上。其气韵耐人咀嚼,意象繁芜而没有拥塞感,想要把这种意象翻译成大家都能明了的通俗,似乎不可能,如同张栻朱熹的理学,需要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去欣赏,而真正能精通的,只有那些与文化相亲相爱的知音。我常常想,一座庭院,要让它风景永驻,需要时间的长久关怀,需要在万千的坎坷中寻求不朽的知遇,需要贤人和文化的万千宠爱。

  宋代以前的建筑实物存者渐少,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大体在南宋时初现雏形,明代定型。

  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旅游的人,穿过门廊庭院,最终在讲堂里停驻。这不单单因为讲堂的建筑历史悠久,而在于附着在建筑上的一次又一次上演的文化故事。因为文化,它有了灵魂。它的命运是与朱熹、张栻息息相关的,由朱熹、张栻所建立的教学与学术会讲体系,确定了这座讲堂的文化学术的传播方式。公元1167年,37岁的朱熹与年仅34岁的张栻在这里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学术会讲,二人同时登坛。会讲的高峰期曾三天三夜不下讲坛。由于二人生存背景不同,师承关系不一,且分属闽学和湖湘学两个不同的派别,在学术观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一上讲坛便出现对峙,论辩双方互为论敌,气氛剑拔弩张、硝烟弥漫。那时节,正值深秋,堂前的枫香火一样红,树上的石榴灯笼一样明丽,油灯高悬在厅堂的上空,夜晚如同白昼一样亮堂。讲堂的青砖地面上及前庭的草坪上挤满了天下的看客,紧临书院的四周到处搭满了帐篷,载人的马匹多得连池塘的水都喝干了,一江之隔的长沙古城万人空巷,竞相结伴观战,妪叟妇孺如逢节日一般。两位世界级的大师,并未因为学术观点的不合而贬损对方,相反加深了友谊,通过空前绝后的激烈论辩,各自梳理了思想,从对方吸取了灵感,打通了通向真理的路径。直至今天,这种宽容精神,仍然从余秋雨、余光中、金庸、黄永玉的演讲中透出来。电视对他们的讲学进行了实况转播,通过这座庭讲堂给社会注入了动力。

  民国时期,有个叫宾步程的人在讲堂的入口挂了一块“实事求是”的木匾,自此以后,在这座讲堂讲学的文化人都保持一种竞技状态,内心好比有一帖道符贴着,一点也不敢马虎。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