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两江如翡翠碧链缠绕在峡谷低处。木楼炊烟,黑瓦林立的吊脚楼群依山而建,临江垂悬,古镇安静地铺卧在乌江的东岸。
龚滩古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坐落于乌江与阿蓬江交汇处的乌江东岸,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古镇现存长约三公里的石板街、150余堵别具一格的封火墙、200多个古朴幽静的四合院、50多座形态各异的吊脚楼、独具地方特色,是国内保存完好且颇具规模的明清建筑群。专家学者认为,龚滩古镇可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镇媲美。
古镇犹如刻在岩石上的水文资料,将它经历的每个历史片断刻在同一平面,每一道划痕都记录着一个或惊心动魄或平淡无奇的事实,是一串史实的沉积。可以享受整片故事,也可以选一些片断来回味,可能会对一块纤夫石上的勒痕发出感叹,也可能为一座吊脚楼的构造折服;也许只想看看古镇居民几百年如一日的平常生活,也可能会对镇里最后一个纤夫的经历产生浓厚的兴趣。总之,每个人对古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都应当游属于他一个人的古镇。龚滩尤其如此。
龚滩这个地方,在古代是通向五溪和夜郎的咽喉,是军事要地,如今是渝、黔两省水路运输的动脉和纽带。龚滩上面的龚滩古镇,历来是万商云集的要埠。古代是川盐重要的水上转运站,如今水陆交通更为发达,车船如织,百业俱旺,古镇换新颜,成了党代渝黔边陲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进入龚滩,就能看见古镇顶头立着一棵古老而硕大的黄桷树,郁郁葱葱。河风吹过,它就婆娑着向游人们述说着古镇的昨天和今天。走在龚滩的街道上,可以依稀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沿街的房屋全是清一色的穿斗式木结构,街道则以宜人的尺度拥抱着我,这才是街道,和大都市的街道那种尺度有天壤之别,充满了人情味。屋檐下的空间则是原住民的休憩、交流场所;临江的吊角楼以一种悠然的姿态,懒散地静卧在群山之间。
龚滩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依山傍水的民居,构造别致,古色古香。全系木结构的吊脚楼,是用杉木长柱或硬杂木将屋架托起,使排列相对整齐,一幢幢悬空而吊。屋顶盖着的青瓦,万字格的窗门,步步高的板梯,临街经商的柜台,望江楼上的卧室,令人称奇。
龚滩古镇青石板街青幽如玉,串连全镇,街边是古香古色、临崖高挑的木制吊楼;是访古、猎奇、探险的理想景区。乌江干流龚滩至万木段,全长60余公里,包括龚滩、清泉两个古镇及乌江一级支流阿蓬江龚滩至大河口段,堪称乌江画廊之精华。
走在这绝无车踪喧哗的石板路上,应接沿街翘角飞樊檐犬牙交错临空扑来,其间有摩崖石刻“第一关”七百余年的“四方井”。一种悠远古朴的历史回归感和传统文化的浸润感由然而生。此石板街是长江沿岸目前保持最完整,且极具观赏价值的石板街,难怪电视台多次到此摄外景。不由想起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踏上老街的青石板路,石板的光亮和深深浅浅的打杵印痕,让脚步慢了下来,古镇沉淀的艰辛在油光里清晰可见,坡陡路窄,担货拉纤,背水易盐,有多少故事有多少脚印,有多少汗水,有多少血痕已无法数清。它像一段无言的文字,像一首无声的歌,从脚底传来。
龚滩多沟,桥是古镇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这可以看到多种形式的桥:卷拱桥、平板桥、桥重桥、屋架桥、大桥包小桥。在一条顺岩壁而下的溪流上竟架了十八座桥,当地人称“一沟十八桥”。 走在那被岁月磨损得黑光发亮的石板老街上,不经意之间竟到了一座桥上。桥是孔桥,这在城市里很少见。在龚滩,这种桥有很多,有时,还是旁边的小木牌给你提个醒儿,才让你如梦初醒。有一座桥让你过目不忘,它的名字叫“过桥不见桥”。平整的石头街面,下面就是潺潺流水。
龚滩之水,特别的清,格外的蓝。每到秋冬时节,乌江之水绿如蓝,而汇入乌江的阿蓬河水,就更加深蓝了。二水相汇,水色层次分明,浅底之处,游鱼可数。镇上数千人饮用的“四方井”凉水,入口凉爽,十分清洁,沁人心脾。当年的太平天国军队、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大西南的将士,都曾经从龚滩路过。红军和解放军在“四方井”还为孤寡老人背水送水,体现了军民亲如一家的鱼水深情。
徜徉于断墙残垣的古老建筑,站在浓荫蔽日的古树底下,当目光触及一处处幸存的码头、寺庙、会馆、古碑,就象穿行于旧时的光阴,仿佛看见古镇昔日的繁华与喧闹,听到千百年前的丝竹管乐和纤夫们的号子,绫罗绸缎的商贾们悠闲自在地摇着蒲扇,古铜肌肤的脚夫大碗大碗地碰着土酒。夜色中漂浮着忽明忽暗的檐灯,招唤着夜归的船只,船上的岸上的男人拖着疲乏的身子向古巷的灯火走去……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