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古镇位于广西昭平县,地处桂林漓江下游,距桂林200公里,素有“梦境家园”之称。古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镇内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古镇独特的风景。所有古街道全部用青色石板镶嵌而成,路面平滑如镜。镇内的建筑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属岭南风格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体,被称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是一个天然的山水园林古镇。抗战期间,国内许多著名的爱国人士在此居住。
“南有黄姚、北有平遥、东有周庄、西有凤凰”,曾有专家这样评价中国四大古镇。若论起知名度,黄姚远远不及那三处,然而,不及的,也仅仅只是被地域交通所阻碍的大众知名度而已。黄姚,就像是上天隐在大山深处的一颗明珠,养在深闺人未识。
黄姚是宁静的,碧波荡漾的小河,寂寥而悠长的街巷,古韵犹存的院落,仿如远离尘嚣。徜徉在明清建筑的石板街,让人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虽然古老的店铺许多已经空置,雕栏、门楣色彩也不再鲜艳,但还是依然能感受到旧时的熙攘和繁华。
整座黄姚古镇,就是一部完整的桂东居民文化史。房屋多为两层的砖瓦结构,虽没有都市大户人家那种恢宏气魄,但建筑精美、砖雕、石雕、木雕都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古建筑的梁柱、斗拱、檩椽、墙面、天花都雕梁画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石板街路面铺接技术精湛,街道空间尺度宜人,建筑有退有进。古镇整体风貌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感觉。
古镇内的建筑为岭南建筑风格的青砖黛瓦房,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路面上钳镶着光滑如镜的青石板。走进黄姚古镇的文人墨客很难不为它天人合一古朴纯然的宁静谐和之美而动容,对它风光描述的墨宝也尽染这方水土的灵气,早已如空谷之幽兰,飘香于世外。是故,迟来的我不敢妄为地在那幅美丽的图画上胡添一笔,只任心河中的一脉畅想,逐它那幽静街巷和九曲回环的小桥流水,缭绕古朴的房舍环流而去。
古镇最有特色的是街道,均为青石板铺就,历经几百年风雨仍泛着青光,主街延伸出八条街巷。镇内最宽的街道宽不过三米,两旁的房屋默默相顾,呈现出一派步履有声的安谧宁静。人行其中,仿佛能穿过尘世的一切纷繁困扰。黄姚最发达的时期是清末民初,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将内地的生产技术带到黄姚,在这里榨油、做豆豉、种桑养蚕、纺纱织布,如今沿街两侧的老房子绝大多数都是昔日的店铺。走在青山翠竹青石板路面上,仿佛置身于园林之中,而且这园林是浑然天成的。小山随着湖水走势点缀于各处,与千年古树交相辉映,构成一方和谐世界。如今黄姚古镇上见得最多的也是老人和孩子,很难看到年轻人,这里土地贫瘠,可耕地少,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看着黄姚那些黄与灰砖砌筑的老房子,寂寞的老街,你会感叹黄姚确实老了,就像残阳投在斑驳的老墙上的影子,带给人伤感的宁静。
古镇的青石板经历了几百年岁月的洗礼,每一块都变得光可鉴人——到了夜里,在月光的照耀下,还会幽幽地发出蓝光,仿佛在无言地诉说着自己的过去,令人浮想联翩。
再好的古镇,如果没有一座耐人寻味的石板桥,便算不得一个胜境。小小的黄姚有桥,而且还不止一座。15座各具特色的大小石桥,把黄姚的河水悉心妆点了起来。最大的阶式石拱桥——带龙桥,呈半月形横跨在新兴街东面的小珠江上,上面还有一座乾隆时期所修的桥楼,不过现在已经拆除了。这座桥可不是装饰品,除了供行人来往,桥面用腰形铁块连锁的石板还能在发洪水时作分洪之用。对于一个以水为生的小镇,能驾驭洪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也是黄姚历经千年仍能完好地保存的主要原因。
黄姚的美在于她的大气与纯真。说她大气,是集周庄式的江南水乡、平遥式的明清古镇、乃至于秀丽的桂林山水于一身。说她纯真,黄姚的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浑然天成,真山、真水、真古建,还有那些觉得自己还是年轻人的真寿星。即使就是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走来,也还是会为这里的闲适和恬淡而陶醉。
揭开岁月的黄历,源起于宋朝的黄姚古镇在明清时期曾是商贾云集的繁华镇集。如今,历经千年沧桑的古镇,湮灭了她曾经拥有过的繁华与喧嚣,宛然以一副铅华洗尽淡泊宁静的样貌,成为人们眼中憧憬的梦境家园。很明显今天的黄姚古镇沉积着许多令人想往的东西,那些东西都是什么呢?
不难想象出古镇日落时分的一幅画面:夕阳光线斜照着古镇房舍上的黛瓦屋檐,古镇内的每一扇大门,都将被劳作归来的一双双手闲熟地打开。吃过晚饭后老人坐在门前的小矮橙上摇着小镇独有的大竹叶莆扇,闲聊今古;孩子们的嘴里则唱着承传了一代又一代的古老谣曲,细小的身影在狭窄的街道上肩膀碰着肩膀地相互碰撞,偎在主人脚旁的猫咪不时发出几声绵软的叫声,掷落在渐渐苍茫的暮色里……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