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杭州西泠印社】百年风雨孕育篆刻殿堂(五)(3)

2009-10-12 10:09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长尾甲在上海与吴昌硕做了三年多的邻居,经常向吴昌硕讨教诗词和金石书画,两人不知不觉中成了好朋友。甚至晚年的吴昌硕还和长尾甲互以知己相称。

长尾甲在上海与吴昌硕做了三年多的邻居,经常向吴昌硕讨教诗词和金石书画,两人不知不觉中成了好朋友。甚至晚年的吴昌硕还和长尾甲互以知己相称。

1912年,长尾甲参加了西泠印社第一次雅集活动,写下“印泉”二字。定居京都后,长尾甲仿照西泠印社的雅集,呼朋引类,广招俊雅之士,主持召开了 “赤壁会”、“兰亭会”等活动,他们还远隔重洋,从西泠印社社员手中征集诗词书画印章作品。一次,居然有个人寄了一条“松江鲈鱼”以供日本同人清玩,一时间被中日两国金石界人士传为美谈。

一幅著名的照片摄于1927年。在同一个位置,吴昌硕还于1926年留下了另一幅相片。

西泠印社众多景色中,吴昌硕为何如此钟爱这里,以至于要两次留影于此呢?

这里就是吴昌硕留影的地方,现在它的名字叫缶亭,得名于这尊造像,造像的原型,就是吴昌硕。

而这尊造像的原作者竟也是日本人,雕塑家朝仓文夫。

朝仓文夫在日本有“雕塑界第一人”的美誉,1920年,朝仓文夫慕名来到中国拜会吴昌硕,回国后这个日本雕塑界第一人产生了给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塑像的想法。在他的再三恳求下,吴昌硕答应了,于是到上海摩登美术照相馆拍下了四张照片。

1921年,借助这些照片,远在日本的朝仓文夫完成了两尊吴昌硕半身铜像,一尊留在日本,另一尊则运往中国,成为西泠印社众多人文景观之一。

一天夜晚,皓月当空,西泠印社一片幽静。

吴昌硕吃完晚饭,同弟子王个簃出门散步。

突然,吴昌硕一声惊呼:“啊哟,我头好痛。”

王个簃正想发问,却看见吴昌硕手指前方。

顺着手指的方向,王个簃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原来,这位老妇错把吴昌硕的胸像当成佛像了!

吴昌硕皱眉说道:“见此情景,我怎能不头疼呢?”

西泠印社收藏此像时,原本希望塑像永藏于名山,不过,世事难料,1966年,铭刻这段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铜像被毁。

现在我们看到的塑像下半身,是由中国雕塑家邹广明于1978年重塑的。

1979年,日本读卖新闻社社长小林与三次来到西泠印社,特意拜谒吴昌硕塑像。不过他看到的塑像已经不再是朝仓文夫的原作了,小林与三次非常惋惜。

回国后,在小林与三次的倡议下,日本成立了“吴昌硕先生胸像复原委员会”。

1980年11月,这尊85厘米高的铜像从日本来到杭州。

11月7号,在中日两国书法家和篆刻家的见证下,这尊新的雕像被安放在西泠印社吴昌硕纪念室,成为中日两国印学交流的又一段佳话。

现在的西泠印社,已是海内外印人共同向往的名家之社,印人们都以能够加入西泠印社为荣。

1904年,西泠印社在孤山的荒疏中草创,历经了105年的经营发展,现在,西泠印社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国家级社团之一,它拥有社员357名,其中外籍社员34名,台湾、港澳地区社员16名,旅居海外社员26名。随着法国人龙乐恒的加入,西泠印社第一次将影响真正扩展到欧洲大陆,构筑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又一平台,向全世界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经久魅力。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