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酷爱看戏,表演出色的演员不仅有丰厚的赏钱,甚至还能得到官爵,而来这里演出的戏班也都心照不宣地遵守着一个原则,那就是所有剧目里的太后必定是正面形象。
慈禧的爱好极大促进了京剧的繁荣,德和园也成了当时中国最兴盛的大戏台,当时享有盛名的杨月楼、谭鑫培等许多名角都在这里演出过。
并不懂中国戏曲的卡尔被戏台的巧妙设计所折服,而那些极富冲击力的色彩、声音和造型也令卡尔耳目一新。
中国皇室在皇宫禁苑里的生活因为极富神秘色彩,不仅令国人神往,也引起西方人的强烈好奇,为了满足这种探秘的渴望,1904年中国参加世博会时候,主办方希望布置一套清王朝的皇室内宅供观众参观。但是帝后的深宫内廷是不便向外国人展示的,代表团团长溥伦贝子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案,就是复制一套自家的客厅和卧室。
当时的英文报章兴奋地报道,溥伦王子住室华丽的复制品位于英国和比利时展区之间,斜峭的屋顶四角向上翘起,色彩灿烂,是博览会上东方建筑的漂亮样本。
一套贝子住宅的复制品已经让外国人惊叹不已,赞赏有加,为华夏大国挣足了面子。由此也许就不难理解慈禧太后希望用颐和园的绝妙建筑和奇美风景来征服美国画家卡尔的良苦用心了。
昆明湖占据了颐和园四分之三的面积,夏天荷花开放,景色迷人。卡尔曾有幸上过慈禧太后的游船。
船从船坞出来早早等候着,她们从水木自亲码头上船,慈禧太后先走上船,坐在黄色的宝座上,皇后公主和女官们也都上了船,坐在旁边的垫子上,而太监们都站着划船。我们划过湖面,再回过头来看,宫殿、牌坊、建有寺庙的山、奇异的玉带桥、突入湖中的美丽的汉白玉平台,简直就像是仙境。
慈禧太后经常要卡尔停止作画,邀她一起散步和游戏,慈禧对卡尔的态度也像她的外交政策一样摇摆不定:一方面宽容大度,极尽地主之谊,但另一方面又始终存着防范之心。她甚至吩咐德龄悄悄监视卡尔的举动,但无论如何,卡尔得以无所限制地尽情饱览了颐和园的美景。
在不同的园林景色中,卡尔发现了不少与西洋油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色彩和构图,也真切感悟了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绘画一脉相通的布局、意境和神韵。
慈禧太后很快对坐在宝座上被临摹失去了兴趣,这时候她迷上了来自西洋的照相术。由于当时的照相机不够灵活,所以在调整焦距和构图的时候机器不动人动。
从1903年到1906年,慈禧太后共拍摄了七百八十六张照片,其中大部分是在风景秀丽的颐和园拍摄的。慈禧最喜欢把自己扮成观世音菩萨,正如她喜欢别人叫她老佛爷一样。
对于来自西洋的新鲜玩意儿,慈禧始终不乏好奇之心。1902年慈禧从西安返回北京后就在颐和园里架设了首条皇家电话专线。慈禧还收到过一辆小轿车,据说是袁世凯送的生日贺礼,这应该是中国第一辆进口小汽车。但是慈禧认为司机坐在自己的前面是大不敬,要求司机必须跪着开车,因为实在没办法操作,所以这辆车只能成了摆设。
1904年,慈禧准备在颐和园举办自己七十寿辰的万寿庆典,可就在这时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中国的土地,在中国的东北大打出手,而清政府却应日本政府的要求宣布严守中立。慈禧太后五十岁那年爆发了中法海战,六十岁的时候恰逢中日甲午战争,七十岁又赶上了这场日俄战争,这让慈禧很是不快,她恨洋人的不讲情面,让自己每逢大寿都不能尽兴。
日俄战争结束后,原来被俄国占领的中国领土全部割让给了日本,这艘“永和”号小火轮是日本人送给慈禧的礼物,用来答谢清政府在日俄战争期间给予日本的配合。日本对俄国的胜利还让清朝官员们得出一个结论,这是立宪国家对专制国家的胜利。
1905年慈禧太后下旨,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君主立宪,但是革命党人却对这种不疼不痒的改良姿态不以为然。9月24日,五大臣乘坐的列车被革命党人炸毁,9月25日,五大臣中的三大臣赴颐和园向慈禧太后面奏事情经过,慈禧太后听后凄然而泪下,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颐和园的围墙又加高了三尺。现在,人们还能看到加高的围墙上这道清晰的印记。
在颐和园里度过了九个多月的卡尔总共为慈禧太后绘制了四幅画像,这是最早完成的慈禧太后朝服像。这幅画像笔法细腻,色彩丰富,但是有一点却与一般西洋油画不同,按照西洋画法,人物的面部应该有光线投射造成的明暗对比,但是慈禧太后认为脸上的阴影一半黑一半白好像阴阳脸,不如中国画好看,所以画像最终画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这画慈禧画像被送往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画像展出之后引来观者如潮,成为世博会上轰动一时的新闻。后来慈禧太后朝服像被作为大清国的礼物赠送给美国政府,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举行了盛大的接受典礼,这幅画的原件至今仍然被珍藏在美国国家博物馆。
老佛爷画像被外国人赞美之日,正是清政府的统治风雨飘摇之时,而中国代表团在本次世博会上的风光也成为大清国留给世界回光返照式的最后亮相。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颐和园风貌依旧,它还在承担着王朝最后的使命。7月24日,是光绪皇帝的万寿庆典,他照例在颐和园接受祝贺,在德和园陪慈禧太后看戏。10月12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仁寿殿接见了英国公使,这是清政府在颐和园举行的最后一次政务活动。一个星期后,慈禧和光绪像往年一样告别颐和园回到西苑,也就是今天的中南海,从此再也没能回来。
1908年11月14日,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驾崩,一天之后,七十四岁的慈禧太后去世。三岁的溥仪成为大清国皇位最后的继承人。
1908年12月19日,隆裕皇太后传下懿旨,皇帝尚在冲龄,一时未能临幸颐和园,至此清皇室明确宣布停止对颐和园的游幸。
颐和园继续保持着神秘,世人仍然充满着对慈禧太后、对这座最后的皇家园林的好奇与想像。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