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为保护和传承发展莱西的葫芦工艺,莱西市不断加大对葫芦文化产业的开发,成立了莱西市葫芦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和葫芦文化协会,确立了发展思路。在种植上,保护传统的瓢葫芦、圆葫芦、油锤葫芦和丫丫葫芦;在加工上,把图案设计的重心移到民俗风情和文化旅游上来;打造花边镂空品牌。同时,针对葫芦可为食、可入药、可做器皿的天然属性,向实用型的茶、水、药葫芦方向开发。目前,以葫芦文化带动葫芦产业的发展战略初步形成,已发展百亩以上种植基地三处,变形葫芦园一处,原料加工基地一个,工艺车间二个,葫芦文化陈列馆一处,从业人员200多人,年加工葫芦近千万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工艺葫芦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工艺葫芦产品已开发出“彩绘、印画、雕刻、镂空、烙画和异型”等六大系列,作品被多家省、市级民俗文化博物馆收藏,且多次在工艺品展览中获奖。目前,产品已销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韩国和日本等诸多国家,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
山东莱西是中国葫芦的发祥地之一,民间大规模刻绘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种植上,莱西境内有瓢葫芦、圆(油)葫芦、油锤(长把)葫芦、丫丫葫芦和葫芦瓜等约十个种属。早先民间以瓢当碗过日子,用葫芦做油壶酒器更是普遍。后来葫芦天然的外形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描金绘彩的葫芦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主要工艺大体可以分为彩绘、镂刻、浮雕、烙画等,也有线刻、绘画、镂空与绘画相结合的许多新品种。陆游诗云:“葫芦虽小藏天下。”莱西葫芦以其独特是艺术性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名扬天下,成为人间的宠物。
传说清朝时宫廷非常盛行莱西的葫芦;解放前莱西民间曾出现过一米多高的大丫丫葫芦,时有“中国葫芦王”美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为挖掘这一民间艺术,莱西工艺品厂成立了一个叫“葫芦山庄”的特艺车间,召集了30多位民间顶尖艺人,雕刻镂花大葫芦和“蝈蝈”葫芦。走进莱西的葫芦加工基地,仿佛置身于葫芦的海洋: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葫芦堆积如山,去皮、漂白、染色、雕刻、绘画各种工艺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八仙过海、双龙戏珠、戏剧脸谱等作品栩栩如生,让人眼花缭乱。经过加工后的葫芦可用于室内的装饰陈设,也可做笙、竽等乐器,而变形葫芦更可制造成盘、碗、瓶、壶、炉、罐、盂、盒等,用之盛用食品具有天然防病保健作用。目前,全市种植葫芦300亩,带动周边县市种植1000余亩。年加工彩绘、烙花、雕刻葫芦1000多万个,产品占领了北京、河北、杭州、上海等国内大城市以及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6年底,被青岛市确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从明末至今的400多年历史中,山东省莱西市葫芦从零星种植发展到千亩基地,从民间工艺发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单纯的观赏发展到打开国际市场,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化经营之路。莱西的葫芦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努力,经过千百次的创新和变化,不断绽放着艺术的光芒。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