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葫芦,是兰州独有的一种特种工艺品。它与象牙、白玉、竹木、石头雕刻不同,所用的材料是一种葫芦,基本表现手法是线刻,所画的内容有山水、人物、花草、鸟兽和诗文等。虽然它与牙、玉、木、石雕刻所用的材质及表现手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艺术价值丝毫不比其它雕刻逊色,堪称工艺美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
兰州葫芦所用的葫芦,是一种草本植物的果实,质地坚韧,表面光滑,色呈土黄,形似鸡蛋,故称鸡蛋葫芦。一般以圆形的居多,椭圆形的较少。雕刻技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大、中、小三种特制的钢针,先在打磨好的葫芦表面,以纤细的线条阴刻出所要描绘的图像或诗文,然后再涂上松墨,使刻线变得明显。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描写”。另一种技法是用刻刀将葫芦镂空,以粗犷的空隙线条勾勒出所要表现的山水、花草、鸟兽或人物。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雕刻”。等全部画面刻好以后,再在葫芦上下饰以环形卐字花边,最后配上形式各异的底座,整件作品便告完成。
历史沿革
也许是因为葫芦外壳坚实,腹中多子,寓意着健康长寿、多子多福。兰州人自古就有种葫芦的习惯。小小的鸡蛋葫芦,皮质细腻光滑,令人爱不释手。老人们闲来无事,会拿一两只在手中把玩。时间长了,怕把自己的葫芦和别人的弄混了,就用小刀在上面随意刻划出简单的线条或文字,打个记号以示区别。一来二去,线条复杂了,图案讲究了。“兰州刻葫芦”由此而生。
据上世纪50年代兰州市文化局干部徐慧夫考察,兰州刻葫芦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有个姓王的裁缝(佚名),首次在带皮的葫芦上镌刻花草,供自己赏玩。到民国初年,艺人来银娃、王洪儒(有人考证叫王鸿平)继而雕刻刀马人物和戏剧脸谱,作为儿童玩具,售诸街市。及至张广建主甘时期(1914-1920年),一来由于张的提倡,二来由于李文斋创造性的劳动,刻葫芦一举由民间跃入上流社会,成为官僚士绅互相馈赠的珍贵礼品。
李文斋,兰州人,生于清朝末叶,传说他原是一个秀才,中年时便丧妻室,家境十分贫寒。由于生活所迫,加上他本人又抽鸦片,在穷苦潦倒之中,遂生刻葫芦之意。他最初镌刻葫芦,都要作如下处理:先剔去原生表皮,再涂上用镪水调制的红、黄两种颜料,然后才进行镌刻。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刻葫芦,虽然色泽比较鲜艳,线条也比较明显,但不为多数顾客所接受,所以后来又恢复成了本色雕刻。考察者发现,李文斋的刻葫芦作品,从技法看,“描写”多于“雕刻”;从内容看,多为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以《桃花源记》、《赤壁赋》和《兰亭集序》最佳。这些作品主题突出,情节简明,画人物,线条简洁,栩栩如生;绘山水,疏而不稀,意趣盎然;刻诗文,横竖成行,潇洒丰满,不愧为刻葫芦的成功之作。
到上世纪40年代,兰州刻葫芦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其中以阮光宇、王德山、王云山、陈唯一的作品最为出名。阮光宇原本是河北省的一个民间画家,1938年移居兰州后,开始研究刻葫芦的技艺,并将他在诗书画印等方面的修养引入了这一民间艺术。因而他的刻葫芦,题材广泛,刻功精细,凡诗词书法,南北派山水,以及西厢、红楼、聊斋人物,应有尽有,技法也日臻完美。及至50年代,兰州刻葫芦空前繁荣,并在政府的支持下,于1954年成立了兰州市特种工艺美术社,专门从事刻葫芦的制作。1959年首次出口海外,行销于英国、德国、匈牙利和苏联等国,年出口量达11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