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葫芦雕刻艺术(2)
2010-05-07 15:02
阮文辉自幼跟随父亲阮光宇学书、学画、学文、学艺,把兰州刻葫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推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开创了兰州刻葫芦的新时代。他14岁开始
阮文辉自幼跟随父亲阮光宇学书、学画、学文、学艺,把兰州刻葫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推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开创了兰州刻葫芦的新时代。他14岁开始学刻葫芦,到20岁出头时,技艺就已相当娴熟,并创作了不少上乘之作。他师承父业,博采众长,潜心钻研,艰苦探索,创造了针、刀并举,用刻、铲、刮、磨相结合的技法,来表现勾勒、点剁、渲染、皴擦等中国画的画法,以葫芦作“宣纸”,仿刻出了众多历代名家的泼墨写意山水画,以及齐白石、徐悲鸿的画格遗韵。特别是他的微雕葫芦,更是出神入化,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他的微雕《东坡赤壁夜游图》,葫芦直径只有2.8厘米,上刻扁舟一叶,中乘6人,远山起伏,近水风平;空白处镌刻《前赤壁赋》全文537字,字迹娟秀,工整清丽。共有400行5000字的微雕《唐诗204首》,竟刻在一枚直径仅为5厘米的宫灯形葫芦上,行行细如发丝,充分显示了他的雕刻功力。微雕《敦煌飞天120身》,所镌刻的8个时代的120身飞天,个个眉目清秀,凌空飘逸,有的怀抱琵琶,有的口吹横笛,似行云流水,精妙绝伦。微雕《儿童嬉戏图》,在直径4.3厘米的一枚葫芦上,镌刻了150个儿童,他们或挑灯笼,或扑彩蝶,或捉迷藏,或翻筋斗,姿态各异,生动活泼。加上《唐诗宋词配画》、《饮中八仙歌》共4套6枚微雕葫芦作品,1986年被作为国家的珍宝,永久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的珍宝馆内。而在这些微雕葫芦上所刻的诗文或画面,光靠裸眼是无法辨认的,只有凭借放大镜,才能看清它们的“真面目”。
现 状
进入90年代以后,兰州刻葫芦的传人更是人才济济,高手如林。由于共同的爱好——刻葫芦而结为连理的齐鸿民与张红这两个年轻人,就是当中的佼佼者。张红以线刻见长,齐鸿民则以面刻称优。两人取长补短,锐意创新,在过去十几年间,累计创作刻葫芦作品10万多件。他们的刻葫芦,构图新颖,线条流畅,雕刻考究,技艺精湛,题材除中国古典诗词、小说、戏曲和山水、花草、动物外;还有创作的西洋画、用英文刻的莎士比亚诗歌、用阿拉伯文刻的《古兰经》等。因而,他们的作品不但行销国内许多地方,有些作品还漂洋过海,被英、美等十多个国家的收藏家或博物馆所收藏,为兰州刻葫芦更多地走向世界,开创了新的途径。
最初,许多人从事刻葫芦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后来开始将作品送给亲朋好友,再后来刻葫芦摆上了街头,进入了市场。今天,在兰州,刻葫芦艺人多在城隍庙设摊雕刻。小小的刻葫芦,作为集兰州传统文化、民间工艺和地域特色于一身的工艺品,渐渐走出了兰州、走出了甘肃。随着小葫芦的声名远播,如今,刻葫芦不再只是人们把玩、收藏的物件,小葫芦蕴含的大文化,已展示出新风景,开创出一片大市场。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