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道教音乐与唐五代词乐(四):唐五代道曲考(2)

2009-07-24 12:3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尚丽新
由于材料与能力所限,现仅补考《巫山女》、《巫山一段云》、《凤归云》、《别仙子》、《忆秦娥》、《宴桃源》(《忆仙姿》)六曲。 《巫山女》盛

由于材料与能力所限,现仅补考《巫山女》、《巫山一段云》、《凤归云》、《别仙子》、《忆秦娥》、《宴桃源》(《忆仙姿》)六曲。

《巫山女》盛唐教坊曲,载见《教坊记》,约源于楚襄王巫山神女故事。巫山本事出自神话,见于宋玉《高唐赋》,“昔者先主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据《文选》卷十九)后道教将巫山神女整入道教神仙谱系,巫山故事被仙化,见《云华夫人》(出《集仙录》, 《太平广记》卷五十六)。

《巫山一段云》盛唐教坊曲,载见《教坊记》。唐人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残赠》有句“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其本事应与《巫山女》同。《词谱》卷六云:“《巫山一段云》,唐教坊曲名。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巫山一段云》,唐昭宗宫人题于宝鸡壁者。换头用六字句叶仄韵,与柳郎中之咏游仙相关。”可见,《巫山一段云》至五代时已稳定为词曲,且有“咏游仙”的明显的道教仙化特征。

《凤归云》盛唐教坊曲,载见《教坊记》。郭茂倩《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收唐代滕潜《凤归云》二首,为七言绝句。本事应为萧史弄玉事。《太平广记》卷四引《神仙传拾遗》:“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弄玉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吹箫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一旦,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凤归云》盖由此产生,《教坊记》所载曲名与《乐府诗集》所收曲辞约可合为一体。敦煌《云谣集杂曲子》有《凤归云》的四首,杂言,内容为思妇闺怨,已脱离曲名本事,体现了曲向词的过渡。

《宴桃源》(《如梦令》、《忆仙姿》)五代后唐庄宗自度曲。词为:“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铺叙刘、阮天台故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赵万里辑杨氵是 《古今词话》等大多认同庄宗度曲说,惟《尊前集》列为白居易词作,当为误收。

《忆秦娥》本事当为萧史弄玉事。最早为唐贞元张仲素《忆秦娥》一首;“参差竹,吹断相思曲,情不足,西北高楼穷远目。忆苕溪,寒影透清玉。秋雁南飞速,菰草绿应下,溪头沙上宿。”(据《唐诗笺要》后集附词)南唐冯延已亦有同调之作,但句式迥异,约为别调。

《别仙子》仅见于敦煌残卷中,曲名所出,已不可详。晚唐词人皇甫松《天仙子》中有句“刘郎此日别天仙”,有可能《别仙子》与《天仙子》同为刘、阮本事。中唐时代,诗人依曲作乐府诗或曲辞,其诗或辞的内容大都扣合曲名本义,直到晚唐还存在这种情况。《别仙子》,疑为晚唐之作。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