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说唱是上海曲种。脱胎于独脚戏。流行于上海市和江、浙一带。早期独脚戏演员在翻场时,往往由上手唱一段小曲,下手操琴伴奏,唱词多是即兴创作,没有脚本,此即上海说唱的雏形。20世纪50年代,上海演员黄永生与其他人合作,把早期的一唱到底的形式发展成说、表、唱、做综合的形式,加强了艺术表现力,使这一曲种逐渐定型。
上海说唱
上海说唱是在“独角戏”的唱调基础上,吸收苏州弹词的说表技巧逐步发展形成的,早期独角戏演员在返场时,常由上手唱些自编小调和戏曲,下手操琴伴奏,渐渐形成单独表演的曲艺形式,以穿插各地方言见长,唱调来源大致有六,一为“基本调”,如《苏滩赋》、《小鼓调》、《金铃塔》,二为“民间小调”,如《无锡景》、《紫竹调》,三为“小贩叫卖声曲调”,如《卖橄榄》等,四为“地方戏曲、曲艺”,如《淮剧》、《甬剧》等,五为“中外流行歌曲”,六为自行谱曲。
由于上海说唱唱调广泛吸收苏滩、宣卷和各地民歌、小调以及各种戏曲、曲艺唱腔,甚至自编曲调,来源多样,故称“什锦说唱”或“方言说唱”,或依方言种类而命名“沪剧说唱”、“越剧说唱”等。
上海说唱
上海说唱的艺术特点是灵活多变,可叙事,可抒情,可说理,但偏重于叙事。演唱特点,或一曲到底,或用多种曲调,说唱相间,可以一人说唱,也可双人或多人说唱。作品以喜剧性的内容为主,强调使用噱头,说理、抒情的节目也要求生动活泼。唱腔杂采南腔北调,没有一定格式。常用的基本调是〔苏滩赋〕、〔小鼓调〕、〔金陵塔〕等,民间小调有〔无锡景〕、〔紫竹调〕、〔节节高〕和以小贩叫卖声谱曲的〔卖橄榄〕等。此外,根据曲目需要,可以说方言,唱地方戏曲唱腔,如表现宁波人,唱甬剧、宁波小曲;表现苏北人,唱淮剧、扬剧等。还可采用电影歌曲和自己谱曲的唱腔。上海说唱的伴奏有胡琴、扬琴、琵琶、笙等管弦乐器,鼓、板做为打击乐器。男演员演唱时持三翘板击节,并当作表演的道具使用。代表作品有《热心人》、《人民售票员》、《石油塔》等。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