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教育以“德教”为主。许多思想家、教育家认为,“德教”的关键在于启示人们内心的“了悟”、“自觉”与“修养”,“德教”的目的的实现,必须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坚持“德教”与“修身”合一,这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
“德教”是外在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对人的教育、熏化与影响,而“修身”是重视主体内在的道德理性自觉,进行自我品行的冶炼。把“德教”与“修身”过程结合起来,突出了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自觉性要求,有益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儒家十分重视把“德教”与“修身”统一起来的意义,提出了一套在道德教育中,促进人们“修身”、“养心’的方法。孔子倡导“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孟子提倡“养性”,扩充内心的“善端’。《大学》则进一步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于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麦是皆为修身为本。”而“修身”之道,又在于“正心”,“诚意”,“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谓“正心”即调节自己的道德情感,好善惩恶,端正认识,所谓诚意,即在主观意志中趋善避恶,对仁义道德真诚信服,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贯彻自己的善良意志。“正心”、“诚意”是“修身”的重要方法。坚持“德教”与“修身”的统一,是儒家道德教育论的一贯主张。道家尽管对道德与道德教育有与儒家不同的观点,但也强调把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与“修德”一致起来,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德经》第五十四章)把修身的过程,看作是一个道德提高与普及的过程,这是很有见解的。如果把“德教”与“修身”割裂开来,道德只是口号、教条,不能改善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品德,“德教”是虚浮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强调“德教”与“修身”合一,是一种面向道德生活实际的优良传统。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