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的“处下”(3)
2010-03-17 10:14
有一位智者说得好:比如上位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向对方弯下腰,蹲下来,坐下来,简单的三个动作往往拉近了你和对方的关系,平等了彼此的定位。
有一位智者说得好:比如上位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向对方弯下腰,蹲下来,坐下来,简单的三个动作往往拉近了你和对方的关系,平等了彼此的定位。这样的人善于相处,因为你“处下”了,因为你尊重对方,平等待人了,当然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这也许是很可以启发大家心智的。
其实“处下”不是无能,“处下”是把人际关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这才能使得人际关系和谐。
“处下”的内涵很多,有时是一种策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善于长跑的优秀运动员,他往往不在一开始跑在第一,而是紧紧跟在别人的后面,不露声色,处于下位。然后在最后的关键时候,一下子冲到第一夺取了冠军。还有一些善于打拳的武术家也往往不轻易打出第一拳,先处下,这是因为要观察对方,探清虚实,摸清路子,然后再后发制人。这里面的道道很多,大家可以琢磨琢磨的!
我们再来讲一个外国的现代事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在他领导的20年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而能够保持了25%的年增长率。这很不简单!我们如果用老子的理念与智慧来分析,其中有一条就是能够智慧地“处下”、“以下为上”。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总裁后,就主张“管理越少越好”,这有点像老子的理念。这样他就有时间去“处下”、“为之下”,也就是他走出总裁的高高在上的办公室,去走访世界各地的分公司,更多时间与中层、低层的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可以及时发现人才,启用人才。
他的这种理念和智慧也很有趣,我想大概是从自己由“处下”到“处上”这种艰难的经历中反思出来的。据说,他小时候口吃,结果父母考虑他的这种情况,就给他找了一个“球童”的活儿。这“球童”是干什么的呀?就是专门在高尔夫球场中为别人捡球的,不用开口。这种工作当然很“处下”,很底层,打高尔夫球的人当然有的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这种地方工作,他难免会看到或受到那些所谓的处上的、成功人士的颐指气使、傲慢不逊,这些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上。
这激发了他也想做一个“处上”的成功人士,因此当他回到学校时,就发奋用功学习,后来成绩优异,被通用公司录用。当然他一进去还是“处下”,但是那种“处上”的理想在召唤他。有意思的是,他有老子说的自知之明,知道反正自己口吃,那就少说话,多干活,结果因为成绩突出,就往上升,最后当上了总裁。这也就像老子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4章)
这位总裁由球童之“处下”——学习成绩之“处上”——从而录用;又由通用公司中的一般工作人员的“处下”——当上总裁的“处上”——管理理念的“处下”——获得人生的成功。虽然他大约不一定学过老子的“处下”理念,但是他的行动轨迹是合乎“道”的,因为符合“道”这一规律,那么自然和老子的理念也就十分密合了。这可以作为解读老子的一个外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