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的“处下”(4)
2010-03-17 10:14
用人中的处下 老子在人际关系的处下理念中还有一个大智慧,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第68章)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一个篱笆三个
用人中的“处下”
老子在人际关系的“处下”理念中还有一个大智慧,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第68章)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你要成功,你要成就一番事业,那就还得依靠别人。你事业做得越大,你需要依靠他人的就更多,那么你非得“善用人”。你要“善用人”,那就一定得能够“为之下”,就是处在对方的下面,对人谦卑,否则谁愿意听你使唤?
战国时代燕昭王复国,接受的是一个残破的燕国,内外交困,国势虚弱。当时的燕国,在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
燕昭王迫切希望重新振兴国家,急需人才。他要用谦卑的礼节和优厚的礼物去招贤纳士,于是去请教燕国的贤士郭隗,如何才能得到人才。郭隗就用“处下”的方法来开导燕昭王。郭隗讲了几个层次的情况;
第一个层次是,能够建立帝业的人和老师相处,这意思就是帝者能够礼贤下士、以贤人为师。
第二个层次是,成就王业的人与朋友相处。
第三个层次是,成就霸业的人与臣子相处。
第四个层次是,亡国之君与仆役相处,就是说这些亡国之君妒贤忌能,他们所信任的人只不过是一些惟命是从的仆役小人。
这四个层次表明,越是要成就大事业的就越是要尊重贤人,善于“处下”。郭隗又进一步分析了“处下”心态、态度的几个层次与招引人才的关系:
第一个层次是,如果谦卑地虚心侍奉老师,向他好好学习,那么比自己的才能强百倍的人就会来到。
第二个层次是,如果做事情奔走在别人的前面,休息却在他人的后面,如果最先向贤人求教,最后一个停止发问,那么比自己才能强十倍的人就会来了。
第三个层次是,如果见面时别人有礼貌地迎上来,自己也有礼貌地迎向前,那么和自己才能同样的人就会来了。
第四个层次是,如果靠着桌子,拿着手杖,斜着眼睛指挥别人,待人不礼貌,那么只有服杂役的仆人一类的人来了。
第五个层次是,如果对人狂暴凶狠,打击别人,跳跃顿足,并且发怒训斥人,就只有刑徒和奴隶来了。
虽然当代人对于当时那种社会文化背景已经不太熟悉,读起来感到有些不顺畅,但是如果我们今人细细地解读其中的信息,那么核心的意思就是,你越是希望得到大人才,你就越是要谦虚谨慎地处在贤者、人才的下面。这里有一种对应的关系,你的“处下”达到什么档次,就有什么档次的人才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