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人际关系中的“处下”(7)

2010-03-17 10:14
来源:一元一 作者:姚淦铭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处下有时与人们的关系太重要了。比如三个人中张飞的不能处下最为突出,如果按照性格决定命运的角度来看,那么也很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处下”有时与人们的关系太重要了。比如三个人中张飞的不能“处下”最为突出,如果按照性格决定命运的角度来看,那么也很能启人思考。
 
张飞镇守在阆州时,传来关羽被东吴所害的消息,《三国演义》中写道,他是早晚哭泣,血湿衣襟,诸位将领用酒来劝解他。但是张飞如果醉了,怒气更加厉害,军队中只要有人冒犯他,就用鞭子打人,多有被打死的。帐下有两员末将范疆、张达来报告,挂孝伐吴所用白旗、白甲一时来不及准备,须宽限时间。但是张飞大怒,把这两人绑在树上,在每人背上各打五十鞭子,并用手指着他俩说:“来日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这两个人一合计,“与其他杀我,不如我杀他”!于是就在这天晚上,他俩把张飞杀了。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单是从“处下”这一角度来看,能否“处下”,确实关系重大。
 
再看关羽,他也不能很好地“处下”。陆逊接任吕蒙之职位后,就用礼物书信来表示和好,关羽很骄傲,说:“孙权见识浅短,何用孺子为将也?我荆州犹泰山之安,吾复何忧?”他瞧不起人,傲气十足,结果中了吕蒙、陆逊之计,败走麦城。后来蜀国的学士秦宓分析关公的失败,对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关公轻贤傲士,刚而自矜,以致丧命,非天亡之也。”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这是不能“处下”带来的又一次血的教训。
 
照例说,刘备在三人中最善于“处下”,但是在听到关羽被害的消息后,他控制不住自己了,急于要去讨伐东吴,为关公报仇。当时赵云很有见识,提醒他应当先灭掉魏国曹操,那么孙权就会“自服”。刘备不听。那个学士秦宓就出来强谏,刘备非但不听而且要杀了他。诸葛亮听到消息,上表规劝不要讨伐东吴,并救秦宓,说应该“纳秦宓金玉之言,抑卞庄刺虎之勇,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但是那时刘备看了诸葛亮的表,就扔在地上,说:“朕意已决,再谏者插剑为令!”大家可以看到,已居高位的刘备没有了先前那种能“处下”的谨慎了。结果大家知道的,火烧连营,一场惨败,刘备不久也就去世了。这是刘备在关键的时候不能冷静地“处下”,结果引出这样惨重的教训。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