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的“处下”(6)
2010-03-17 10:14
刘备千方百计想要隐瞒起来的远大心志,自以为不为曹操所知,但是却被曹操一言说中。这一吓,吓得把筷子都掉到地上了。这时正好打雷下大雨,刘备极
刘备千方百计想要隐瞒起来的远大心志,自以为不为曹操所知,但是却被曹操一言说中。这一吓,吓得把筷子都掉到地上了。这时正好打雷下大雨,刘备极其“善为之下”,他马上弯腰去捡筷子,用自己历来胆子小怕打雷来掩饰。结果是换来了曹操的冷笑,认为刘备的确是个无用之人,英雄难道还怕打雷吗?这就瞒过了曹操。大家想想,如果刘备“处下”的功夫不修炼到家的话,那就有危险了。
后来他又投靠袁绍、刘表,在“处下”中前进,在“处下”中积聚力量,在“处下”中百炼成钢。特别是刘备“三顾茅庐”得到了诸葛亮这个大人才,从此三分天下。这里刘备为得人才而将“处下”的功夫表现得炉火纯青。
第一次,刘备去茅庐没见到诸葛亮,张飞怎样说的?张飞说:“既然见不到,那咱们自个儿回去算了!”刘备怎么说?他说:“不,再等待片刻!” 关羽怎么说的?他说;“倒不如暂时先回去,再派个人来探望,不算晚。”就这么几句话,三个人的人际交往的“处下”理念的档次全部反映出来了。档次最低的是张飞,中间的是关羽,最高的是刘备。
第二次,刘备是冒着风雪去拜访诸葛亮的,这就好像老天在考验他们“处下”的诚信度。果然张飞最有意见,他说:“天寒地冻,打仗尚且都停了,难道还该跑这么远的路来看一个没有用的人吗?不如回新野去避避风雪吧!”
刘备高水平啊,他说:“我正要让孔明看看我的殷勤的情意,如果兄弟怕冷,你就先回去吧!”他要让孔明看到他的“处下”的诚信深度。但是没有碰到,只是遇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刘备回去后,转眼到了春天,他郑重其事地占卜,又斋戒了三天,又去拜访诸葛亮了。
第三次,刘备去卧龙岗时,关羽、张飞都很不乐意了,很有意见,拦住刘备不让去。他们两人认为,刘备已经去了两次,那份礼节也太过了。诸葛亮肯定是徒有虚名,所以避开,不敢见面。他俩的理念是“毋以贵下贱,毋以众下寡”。这就是,不要让尊贵者处于低贱者的下面,不要将众人处于一个人的下面。这就和老子的理念完全相反了。张飞甚至说:“不用你刘备亲自去,我用一根麻绳把他捆了来。”《三国演义》水平很高,把人物一个个写活了。
最后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一番隆中对,果然让刘备豁然开朗,眼睛一亮,看到三分天下的美妙远景。但是当他邀请诸葛亮马上一同前往新野时,诸葛亮没有答应,说自己一向乐意耕锄,不能奉承遵命。于是刘备哭起来,哭得很苦,掩面而哭,把衣衿袍袖都哭湿了。后来诸葛亮终于被再次感动而出山了。
这些可以说明刘备真是老子所说的“善用人者为之下”了。如果大家细心体会,可以看到刘备在交友中怎样“处下”,在斡旋中怎样“处下”,在对付“政敌”中怎样“处下”,在寻求人才时是怎样“处下”,在求生存中怎样“处下”,在发展中怎样“处下”,这也许会给我们很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