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孔子的中庸思想及其处世原则

2009-07-28 11:16
来源:一元一 作者:张维
中庸亦被称为中行、中道,它源自于上古的尚中思想,经孔子成为儒家思想重要思想概念,至《中庸》已经形成一套精细完备的思想体系。

中庸亦被称为中行、中道,它源自于上古的尚中思想,经孔子成为儒家思想重要思想概念,至《中庸》已经形成一套精细完备的思想体系。中庸思想要求人们以礼和义为原则,在待人处事等方面时时处处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但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少之又少,在得不到中行者相交时,我们也绝对不能像乡愿之流那样无原则的生活,至少要如狂者和狷者那样有原则的处世。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何把握过与不及的尺度,孔子并没有明说。他只是告诉我们中庸是至德,能达到的人很少。他只是告诉我们什么是过,什么是不及。中庸到底具有怎样的涵义?

一、中庸本义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这里,孔子视中庸为最高的道德,并感叹这一至德在人群中已久久不见了。孔子揭示了中庸的至德性,但是对什么是中庸存而不论,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解释空间。《说文》:“中,正也;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正是指恰当、妥当、合乎的意思;庸即更事,就是指经历事物。据此,可以说中庸即正确妥当的处理事情。程颐说:“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朱熹则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均见《中庸章句》)按程朱的解释,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叫做“中”;始终如一,保持经常叫做“庸”。

二、中庸的本质特征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和《中庸》这两本书中。在《论语》中中庸一词仅出现过一次,孔子对中庸思想论述得也不是很全面。战国时期,子思作《中庸》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中庸》直接提出了中庸的本质即时中。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第二章》)这里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言行常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而小人的言行则背离中庸之道。君子守中庸,随时能实现中庸之道,做到恰到好处;而小人违反中庸,无所畏惧而胡作非为。”孔子所说的“时中”意思是处理事情要审时度势,随时势的变化而处中,努力做到无时不中。所以朱熹在此申述说“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事实上,孔子处世也是以此为原则,孟子称赞孔子为“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并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可见,孔子本人掌握的就是时中的行为标准。“时中”是中庸的本质特征,要求人们能根据时间、空间、条件等的变化,采取相应正确合理的行为,灵活处理事情。中庸虽然讲究灵活变通性,但这种时中的灵活性是有原则的,“随时变易以从道”。如果无原则的随意变更,就会使人在行动上肆无忌惮,胡作非为。这样也就成了孔子所言“小人”。如若不能把握住中庸的原则,就容易演化为小人无所顾忌的变通。因此,要把握中庸就必须弄清楚中庸的原则是什么。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