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儒学智慧 >

孔子的中庸思想及其处世原则 (2)

2009-07-28 11:16
来源:一元一 作者:张维
三、中庸的原则 孔子中庸的原则是礼和义。孔子提倡“礼之用,和为贵。”而且“和”必须“以礼节之”,否则也是不行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

三、中庸的原则

孔子中庸的原则是礼和义。孔子提倡“礼之用,和为贵。”而且“和”必须“以礼节之”,否则也是不行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意思是说:礼的作用,凡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才是可贵的。过去圣明君主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到恰当。孔子还说“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这就是说君子对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么干,也没规定不要怎么干,合于义的就去做。他还用礼义制约诸德。“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役。”孔子并没有明确讲中庸以礼义为原则,但荀子作了说明:“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曷为中?曰礼义是也。”(《荀子·儒效》)

四、中庸之道之难行的原因

子以礼义为原则,提倡以中庸之道处世,但他自己也在《论语》中指出“民鲜能久矣。”只有尧舜和颜回被孔子赞赏过能行中庸之道也。中庸之道是很难做到的,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第九章)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为什么中庸之道难以做到呢?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第四章)这就是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饮水进食,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那么舜为什么能做到中庸之道呢?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第六章)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请教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他度量人们认识上“过”与“不及”两个极端的偏向,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