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被迫奔魏 报国无门
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听信佞臣郭开的谗言,解除正在伐魏的廉颇军职,派乐乘接替。廉颇大怒,把军队拉了出去找乐乘单练,吓得乐乘落荒而逃,但自己也有国难回,只好奔魏。
廉颇在大梁住了几年,魏王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其后因为无人可抵挡秦军的进攻,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就派遣唐玖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慰问廉颇,看是否还可用。郭开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
廉颇在唐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演了一番武艺,表示自己老当益壮。唐玖回来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体魄很健壮,武艺也不比从前差”,只是“顷之三遗矢”,即“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真的老了,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几年没有什么作为,他说:“我思用赵人”,流露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赵国的一代名将,最终抑郁不乐,死于楚国的寿春,葬在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廉颇一生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他是大将之奇,奇便奇在越老越见战阵之才。三十多岁时,廉颇便以勇迈闻于诸侯,此后七旬高龄却壮猛依旧,真个老当益壮、老而弥坚,越老越精神。然则若仅仅是勇猛,尚不足以成为天下名将。廉颇之奇,便在于冲锋陷阵之勇猛与统率大军之稳健奇妙地糅合在了一起,一身而享第一武勇与第一稳健老成名将之誉,战国之世唯此一人。他叱咤风云四十余年,集中体现了燕赵之士慷慨悲壮、宁折不屈的气概,诠释了赵国的铁血“军魂”。
廉颇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衰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