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军事 >

新中国空军60年(六)(2)

2010-01-25 14:39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探索发现
今天,中国的预警情报指挥自动化系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装备的落后状况,最终实现了预警情报处理的自动化。 1950年9月,中国空降兵的

今天,中国的预警情报指挥自动化系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装备的落后状况,最终实现了预警情报处理的自动化。

1950年9月,中国空降兵的实施第一次伞降活动。

同样在9月,却是在58年之后。在36个国家113名军事代表的注视下,近百名中国空降兵随战车火炮从天而降,首次实现人与重型装备“一体空降”的情景。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王明亮介绍:空降兵主要作战方式是伞降,伞降主要靠伞具,有一句话说嘛,伞是空降兵的名片。那么这些年呢,我们空降兵的装备发展中的伞的这种研发和开发,也可以说取得了一些成果,也表明在我们一些伞兵伞、武装易伞、动力伞及一系列在世界上看都比较先进的这些伞具,我们现在都研发出来了,而且逐步的装备部队。空降兵的装备特别明显的变化是两个,一个是装备了直升机;第二个是装备了伞降突击车。这两个装备的出现,对空降兵的整体战斗能力的提升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可以说现在我们人民空军的空降兵的发展,是呈现一个力量合成化、作战合同化的这么一个趋势。什么意思呢?就是传统的空降兵就是个跳伞,就是只具备伞降能力。但是现在的空降兵,他不光具备伞降,他还具备直升机机降。另外,这些新型装备的列装化,使我们人民空军的空降兵还具备了地面机械化突击能力。传统的伞兵或者空降兵,他在空中可以算空军,到了地面他和步兵是一样的,甚至可能连步兵都不如,因为步兵能够装备的一些重武器,炮、装甲车、坦克他没有。所以传统的伞兵在空中很厉害,到了地面他可能不如普通的步兵。但是我们看到现在我们人民空军装备了伞降突击车,这个伞降突击车可以用空降下来,所以我们到了地面,同样是一支威武之师。

这些新的突破,使中国空降兵的战斗能力跃上了更高的平台。

过去,空降兵通常只能成为插入敌后、小规模作战的“尖刀”。今天,由于初步形成了主战装备机械化、作战装备空降化、战场机动立体化,使大规模空降作战成为可能,“尖刀”也将变成更加威猛的“铁拳”。

着眼未来作战的要求,今天的空降兵已经拥有信息化的作战平台。开启自动化指挥系统,指挥员利用鼠标、键盘,就可把命令直接下达到远在百里之外携带信息化装置的单兵。

作战训练中,他们大胆变革,超越了沿用多年的分散编组方式,按“模块整合”的理念对作战力量重新排兵布阵。

在这种理念下,步兵连、摩步营、特种分队等均成为一个个独立的模块,根据作战需要和作战任务的不同,可以像堆积木似的灵活抽组,实现了战斗力的优化组合。

2007年8月,空降兵参加了代号为“和平使命-2007”的上合组织反恐军演,这是他们第一次跨出国门,进行大规模、成建制、携带大批重装备、多兵种参加的与外军的联合军事演习。

演习结束后。他们得到了国外军事专家这样的评论:“中国空降兵显示出令人瞩目的威慑力。”

60年来,人民空军经历过两次破茧而出般的历史性挑战和跨越。

空军专家董文先介绍:人民空军初建时期,是在新中国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这样一个基础上来创建空军的,而创建的是个机械化的技术军种。当时,1949年,五星红旗下的中华大地,一片战争废墟,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空军自身是一张白纸毫无经验,人民空军就是在这种比较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建设征程。

刚刚组建,人民空军就投入了朝鲜战争,并且在战争环境下展开了大规模应急建设。

1950年6月,人民空军在南京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第4混成旅。

从1949年到1953年,人民空军从苏联引进了十几个航空兵师的装备,修建了107个机场,建立了9所航校、3所地勤学校。

到1954年初,人民空军共组建了28个航空兵师70个航空兵团,装备各型飞机3000余架,空军总员额达到29万人,初步建成了一支由多机种组成的空中作战力量。

朝鲜战争结束后,人民空军转入全面建设和长期准备,开始大力推进正规化训练,大兴院校教育。

1957年,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空军与防空军合并,实行了空防合一体制。此后的八年时间里,人民空军组织编写了被称为“蓝皮书”的条令、条例、大纲、教程、教材共306本,完善了自己的教育体系。

与此同时,展开了武器装备的仿制和研制。

成功仿制了“初教五”、“歼五”、“歼六”、“歼七”、“轰五”、“轰六”等型飞机和“红旗1号”、“红旗2号”地空导弹。并自主研发成功了“初教六”和“强五”等各型飞机。

到1966年,人民空军的规模已经发展到有航空兵37个师117个团、地空导弹3个师20个营,总人数达到48.9万人。

至此,人民空军已经成为一个兵机种较为齐全、训练比较正规、作战能力趋于成熟的军种,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跨越。

“文革”动乱之后,人民空军又经历了70年代后期的整顿和80年代中期的改革调整,从临战状态,转入了相对和平时期的全面建设。

空军专家董文先介绍:这个跨越主要就是开始了空军的战略转型,所谓战略型对空军而言,总体就是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就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因此空军也要变传统空军为信息化空军,这个转型自身的内涵,包括非常丰富,就空军而言它包括着,在这个信息化空军的总体概念之下,体现着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转变,单一航空型向空天一体型转变,战役战术型向战略型转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进入新时期后,人民空军开始更新装备第三代主战飞机。

1992年6月,首批引进的12架苏-27由俄罗斯后贝加尔军区的吉达机场飞抵中国。

2006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歼10三代战机开始装备部队。

试飞成功的那一天,现场许多人都流了眼泪。

它的诞生,一举扭转了60年来先进战机完全依赖进口或仿制的局面,并打下了研发新一代主战飞机的基础。

自主研发的歼击轰炸机装备部队,使人民空军的空中进攻力量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用于信息保障的特种飞机、加油机、电子战飞机等也陆续进入部队的装备系列。

人民空军的地空导弹部队装备了先进的第三代导弹系统,现代化的指挥方舱,代替了传统的阵地指挥所和野战指挥所。对传统的训练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后,战斗力获得了全新的提升。

各类机载弹药也实现了制导化,使人民空军有效地掌握了远程精确打击手段和能力。

预警情报指挥自动化系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技术先进的相控阵雷达等先进装备配备部队,使人民空军的防空预警能力更加强大。

着手构建的“三军一体、信息共享”的联合空情处理系统,将实现诸军兵种预警探测力量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从而大幅度提升作战指挥的效能。

这是预警方式由平台到系统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预警范围由区域性防空预警向洲际性空天大预警的巨大跨越。

十多年间,人民空军只争朝夕,发奋图强,以信息化建设为主导的战略转型取得初步成就,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

装备进入了第三代,操作者的头脑也必须进入“第三代”。

空军集中军事专家,重新编写和制定一系列新的条令、大纲、教材和操典,半个世纪前编写的那套“蓝皮书”数量为300多本;而这一次,初稿就有1300多本。量变的背后,折射出深刻的质的变化。

为了加速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空军军事职业大学在2008年6月30日宣告成立。

这是一所面向空军全体官兵的没有围墙的大学,也是人民空军紧紧围绕转型期的建设需要,以院校教育为主体、职业大学为补充、部队训练为实践的“三位一体”的重大举措。

人民空军还广纳贤才,聘请了在国家航空、通信、导弹、雷达、电子对抗、气象、防护工程等领域的一大批院士和顶级专家、领军人物,深入部队进行考察调研,为空军在战略转型中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真知灼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