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2月30日,中国大西北某地,一场氢弹投掷试验正在进行当中。
数十公里外,执行投掷任务的飞行员突然向指挥所报告:氢弹无法投掷!
负责投掷的,是人民空军强击航空兵某团团长杨国祥。他在投掷点试了三次,投掷装置却没有任何反应,氢弹仿佛睡着了一般,躺在机舱里一动不动。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只有两个:或者弃机跳伞,或者带弹着陆。然而,这两个选择却都有可能演变成巨大的灾难。
最终,守候在北京电话机旁的周恩来总理批准了飞行员带弹着陆的请求。
这可是一颗数万吨当量的实战氢弹!飞行当中造成的颠簸,以及气象、温度、气流波动、速度变化以及降落时的震动等等,都有可能使这颗还在沉睡的氢弹“惊醒”。一旦爆炸,周围数十平方公里就可能成为第二个广岛。
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险情,谁都无法预料最后的结局。
在东北老航校的冰天雪地和朝鲜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人民空军,强调的是强悍的战斗意志和英雄主义精神。对国家对民族的忠心赤胆,已成为这支部队千锤百炼而锻造出的军魂。
核武器试验,是上个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的国防尖端技术工程,人民空军承担了其中相当艰巨的使命。
从原子弹的蘑菇云中取样,便是人民空军承担的重大任务之一。
懂得一些原子弹院里的人们都知道,原子弹的核心爆炸部是由化学炸药引爆的,那么在试验现场,如何分辨到底是化学爆炸还是原子爆炸呢?其中有一个方法,就是直接从爆炸烟云中取样分析内含的放射性成分。国外试验取样都使用无人驾驶飞机,而中国当时没有。只能冒着危险,进行人工驾机取样。
受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是航空兵某师郭洪礼机组。根据试验要求,原子弹一爆炸,飞机就要立即起飞,在30分钟之内爬升到7000米的高度。然后准确地从充满放射性尘埃的蘑菇云中心穿过,在5秒钟之内完成取样任务。
由于是首次,谁也说不清楚机组在生死5秒钟内将面临着什么。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王明志介绍:原子弹爆炸的时候通常有光辐射、冲击波,还有放射性的尘降,原子弹爆炸它的威力很大,所以危险性也是很大的。由于是我们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实验,所以各种因素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都不清楚,所以这一次穿越蘑菇云应该说风险是非常非常大的。
30分钟时穿云的要求是严格的,因为进入过早,云中爆炸的冲击波能量还在释放,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进入过晚,蘑菇云开始消散,取得的样品能量不够,难以达到需要的化验标准,等于前功尽弃。
机组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将要承担的风险。为此在执行任务前,都交了“最后一次党费”。
“投篮”,是个体育用语,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起爆密码。
1964年10月16日,这颗原子弹“投篮”了。
在中国首枚原子弹炸响的半小时后,郭洪礼机组的“伊尔-12”准时飞来,如扑火的飞蛾一般一头扎进了蘑菇云中。
在烟尘弥漫的一片昏暗中,飞机被猛烈的气浪抛上抛下,剧烈颠簸,稍有不慎便会失控,跌入爆心地带。
郭洪礼和副驾驶李传森竭尽全力保持住飞机状态,准确地用5秒钟穿过蘑菇云,完成收取样品的任务。指挥部见如此顺利,马上下令再入云一次,取足剂量后迅速返航。
下飞机后,负责洗消的防化兵为他们检查身上的放射剂量,探测器立即发出响亮的报警声。
两个多小时后,经过彻底洗消的郭洪礼机组再次起飞,这次是将取得的样品送到北京化验。结果确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核爆炸。
人民空军的郭洪礼机组因为这次核试验做出突出贡献,荣立集体一等功。
中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后,又多次进行了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都获得了成功。
然而在1971年的这次氢弹空投试验中,投掷装置却出了故障。
于是出现了前面的场景:那架带着氢弹的强击机朝机场飞来了。
警报震耳,这是一个极为惊心动魄的时刻。
按照周恩来的指示,除塔台指挥人员外,可能的核爆区内全部清场。所有人员包括家属小孩都被要求钻进地下工事。
氢弹越来越近。机场死一般的寂静。
地面上只留下了塔台指挥员宋占元和一名参谋。
根据飞行时间计算,飞机已接近有效联络距离。
指挥员没再用暗语,而是用话筒直接呼叫飞行员的名字:“杨国祥,我在塔台上,机场天气很好,你要沉着、冷静,再检查一下挂钩是否确实锁死,一定要保证一次落地成功。”
扬声器里立即传来了杨国祥简洁的回答:“明白!”
为了增加安全系数,杨国祥关掉了所有的武器电门。
飞临机场上空时,他沉着地随着指挥员的命令,放下了起落架,缓缓降低高度。
着陆是最后的关键。因为那一下如果震动太大,便有引爆氢弹的可能。
飞行员杨国祥介绍:我当然也知道,任何的丝毫错误都能造成机毁人亡,因为这个带的不是一般的弹,是个氢弹,这个是几万吨级的,我也知道这个利害关系。凭着我们几十年的飞行经验,经过这个认真的检查,认真按照我们处置的方案,顺利地带着这个氢弹降落在跑道上。
事后查明,这枚氢弹没有投下去的原因是推脱装置的薄膜破裂,造成线路短路,进而使燃爆弹不能工作。有关工厂很快派人来到基地,对线路进行了改装。
一个多星期后的1972军1月7日,用强击机投掷核弹的任务,决定仍然由杨国祥执行。
这次,他成功地投下了这颗核弹。
用强击机空投核弹试验的成功,使得中国具有了初步的核反击手段,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的安全系数。杨国祥获得一等功的荣誉。
人民空军在参加核试验中,从1964年10月到1980年10月的16年间,共派出空、地勤人员1240名,出动飞机343架次,飞行时间600多小时,参加核试验16次,全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