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贵明引用《明实录》等大量文献记载的确切史实指出,《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他登基以来,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的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楼,抢运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更值得注意的是,嘉靖帝最器重的文官徐阶已向他奏明,重录不可能很快完成,只能"对本抄写"。嘉靖则明确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
“两处收藏”是否暗示着什么呢?栾贵明认为:为了拨开罩在《永乐大典》上的重重迷雾,必须抓住《永乐大典》正本最后一次出现前后的事件。《永乐大典》正本最后一次出现是在什么时候?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栾先生认为呢,《永乐大典》正本最后的出现时间是在嘉靖的丧葬期间,所以呢,他认为这两者之间应该有密切的关联,从这个地方追踪下去,或许可以有意外的发现。在《明实录》中有关嘉靖丧葬和《永乐大典》重录两件事的大量记载中,几个一直以来不为人所注重的日期引起了栾贵明的注意。
“嘉靖45年(1567年)十二月十四日(庚子),嘉靖帝崩,年60,在位45年。”
“三月十七日(壬申),嘉靖帝入葬永陵。”
“四月十五日(戊戌),隆庆帝赏赐重录《永乐大典》成者。”
一般研究者认为,《永乐大典》副本抄完,是在隆庆元年四月。而嘉靖已於上一年十二月“崩”,看来另存的“他处”究竟在哪里,似乎与嘉靖帝没有关系。说到这里,争论的焦点似乎都已集中在嘉靖帝身上。
栾贵明研究发现,礼仪日程表明,嘉靖皇帝是在死后三个月才下葬,此时已经到了隆庆元年三月。而新皇帝表彰抄写人员的日期是在隆庆元年四月,但这并不是抄录完成能的最后日期。所谓抄录完成的日子应当在四月之前。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推理,这样看来,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录完成在时间上更加靠近了。
可是却从此时起,《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信渺然。嘉靖的丧葬与正本的失踪如此巧合,这难道真的是某种巧合吗?中国古代皇朝修典既成,在大肆张扬进呈褒奖的同时,必然会记载该书典藏於何处,并在官修书目中着录,以彪炳皇恩浩荡。这已是历代皇帝修典的定式。《永乐大典》的重录却没有这样做,成为仅有的特例。这是为什么?
历来以简明扼要着称的《明实录》,记载皇上对《永乐大典》重录大臣的表彰及爱怜之情,连篇累牍,不嫌其繁,是《明实录》中少有的长篇大论,可偏偏没有提及《永乐大典》正、副二本分藏在什麽地方。
当然,如果记载出一处来,另一处究竟在哪里,便会引出更大的疑问。那么,这是不是有意的隐瞒呢?由此栾贵明认为:《永乐大典》正本的消失,带有明确的人为的突然性质。而人为的焦点显然在嘉靖皇帝。 他并不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但却比任何人都更加珍爱<永乐大典>;他对 《永乐大典》的重录倍加关注,却又给后人留下了暧昧的“两处收藏”。在他下葬之后,《永乐大典》正本也从此销声匿迹。
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曾经发生的事实只有一个。如果这一切猜想恰好揭示了那个唯一的历史事实,如果嘉靖皇帝正是《永乐大典》正本失踪的幕后主使。那么,一个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就是,他究竟把《永乐大典》正本带到哪去了呢?
对于中国古代帝王来说,死后要带走自己生前所喜爱的东西,无一例外的都会选择陪葬这种方式。而对于嘉靖皇帝的丧葬,令人立刻联想到他自己几乎经营了一生的地下皇宫--永陵。永陵,始建於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建成於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五月,历时十二年。
史实表明,这个时期,明代经济发展最好,政治稳定,国力强大。嘉靖修建永陵的同时,行有馀力,还大规模地修副了前七陵,加建气势恢弘的石牌坊等重要建筑。据史载,为此朝廷每月专用资金达二、三十万两白银。其间,他亲自视察督工达十一次之多。永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它的地宫规模超过定陵,还很可能在长陵之上。
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永陵,是否在环境上对珍藏《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虑呢?沉寂了几百年的永陵能给我们什么答案呢?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姚振兴院士和王谦身研究员对这个问题发生了兴趣。两位专家大胆的构想缘起于几年前做过的一次微重力测量试验,试验的对象是十三陵中的另一座陵墓——定陵。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他在位共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他生前奢华淫逸,陵墓的规模豪华巨大,仅次于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和嘉靖皇帝的永陵。但是,定陵的受人关注却是因为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定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被打开地宫的陵墓。地宫,明朝官方文献称之为“玄宫”,是安放墓主人棺椁及随葬品的地方,通常是整个陵寝建筑的核心部分,也最富于神秘色彩。为了保护地宫,明朝帝王陵墓在地宫之上的地面都用土夯筑成规模巨大的圆形宝顶。